「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前南峪荒山現代愚公刨出金山
太行深處前南峪荒山現代愚公刨出金山。圖爲前南峪村麻峪溝軟棗獼猴桃掛在枝頭。(中新社╱郭永奇提供)
太行深處前南峪荒山現代愚公刨出金山。圖爲前南峪村東溝的黃金梨種植基地,村民正在採收。(中新社)
太行深處前南峪荒山現代愚公刨出金山。圖爲「風光水儲」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工程風力發電機。(中新社)
中國新聞網報導,初秋,太行山深處軟棗獼猴桃即將達到理想甜度,迎來遊客採摘。這裡是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前南峪村,村內座落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與紀念碑。在「中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等「國」字號頭銜背後,這裡也是「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前南峪從荒山變綠嶺,就是從這裡開始。」站在麻峪溝軟棗獼猴桃種植基地前,64歲村民郭永奇打開記憶閘門。
1963年,一場7天7夜大雨摧毀前南峪村60%土地和幾乎全部山場植被。那時郭永奇只有兩歲。「從我記事起,每天放學以後上山撿柴火,可是連樹都沒有,哪裡來柴火?」
郭永奇說,當年村裡流傳:「前南峪都是『屬雞的』,緊刨着有、慢刨着沒。」在村幹部帶領下,全村男女老少加入山場治理,用雙手在荒山禿嶺間「刨食」。經過十幾年,綠色多了,但村民錢包仍沒有鼓起來——當時村民植樹造林大多是用材林。
面對困境,前南峪村幹部主動求助農業專家。「就是在這道溝裡。」郭永奇說,20世紀80年代,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於宗周帶領課題組,在麻峪溝開啓小流域綜合治理探索。
依靠專家研究制定治理方案,前南峪人爆破整地、水準開溝、構造梯田,按照「材林頭、乾果腰、水果腳」思路,因地制宜發展種植,學習科學管理技術。一干數十年,當初課題組年輕小夥兒李保國,人稱「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種什麼不長什麼」的山坡上,從此碩果滿枝。
「咱們這晝夜溫差大,結出軟棗獼猴桃糖分高,優果率達90%。」談起軟棗獼猴桃種植,郭永奇如數家珍。2016年,將畢生心血傾注於太行山區的李保國去世後,他的妻子、當初同在課題組的郭素萍帶領團隊,在這片土地接續奮鬥。在她建議下,前南峪引進軟棗獼猴桃苗木,在麻峪溝「夢開始的地方」展開新探索。
目前,前南峪軟棗獼猴桃種植總面積達到120畝,畝產3000餘斤,每畝純利潤6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上,帶來可觀經濟效益。
「今年春天,我們爲全鎮提供1萬2000餘棵優生苗木,助力庭院經濟發展。下一步,計劃培育軟棗獼猴桃盆栽,希望未來能把這裡的綠色送到更多人家裡。」郭永奇說。
如今,「前南峪生態旅遊區」標誌格外醒目,「生態」已成前南峪吸引遊客關鍵字。
前南峪生態旅遊區管理處副主任郭河山稱,近年來,前南峪依託抗大舊址和生態資源着力發展旅遊業,形成抗大觀瞻區、生態觀光區、果品採摘區等遊覽區域。2024年前南峪生態旅遊區接待遊客40餘萬人次,僅門票收入便超過600萬元,也帶動村民吃上「旅遊飯」。
作爲「太行山道路」先行地和引領者,前南峪綠色發展步伐並未停歇。水庫、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風光水儲」新型電力系統示範工程的各類設施,佇立青山之間。前南峪村黨委副書記郭高升說,這項工程利用抽水蓄能、太陽能、風能等綠色能源發電,爲前南峪村構建了「零碳微電網」,不僅覆蓋全村生產生活用電,還有剩餘電量上傳到國家電網向外輸送。
「2024年,全村總收入突破2億元,人均收入達1萬8600元。生態資源帶來源源不斷寶貴財富,前南峪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郭高升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