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古老人類化石澎湖原人 證實是丹尼索瓦人

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將在5月22日於科博館第一微型特展室《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展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張介宇攝)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攜手國際團隊,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發現館藏澎湖原人化石原來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首度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佈至臺灣,11日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科博館也規畫5月22日推出《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

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攜手國際團隊發現館藏澎湖原人化石,原來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

研究員張鈞翔表示,研究團隊從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澎湖原人)與牙齒中的51種「內源性蛋白」獲得 4241 條氨基酸序列,發現其中2個氨基酸殘基爲丹尼索瓦人特有,根據這些蛋白質序列構建的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顯示,澎湖原人與已知的丹尼索瓦人屬於同一類羣,古蛋白分析將可成爲人類演化研究的關鍵方法。

張鈞翔進一步指出,團隊在澎湖原人的牙齒中也提取到「男性特有的Y型齒釉蛋白」,確定此化石爲男性個體。在形態上,澎湖原人所代表的丹尼索瓦人在牙齒與下齶骨,比起尼安德塔人和智人更加粗壯,說明在人類這個類羣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向。

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長約12公分、高約6公分,僅保留完整右側約6公分的寬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張介宇攝)

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來自臺灣海峽澎湖水道,由漁民在當地進行底拖作業所撈起,年代距今約19-13萬或7-1萬年,具有直立人特徵的臺灣最古老人類化石。該研究由張鈞翔與日本海部陽介教授共同發表,並2015年登上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但當時尚未成功提取古DNA等遺傳訊息。

在此之前,丹尼索瓦人化石僅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與西藏)被發現,基因組研究曾推測丹尼索瓦人與智人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東南亞,而這項研究結果直接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佈至臺灣。

團隊後期也有臺灣大學副教授蔡政修與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的蔦谷匠和澤藤りかい等新世代學者加入,2022年10月張鈞翔更親自攜帶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與海部陽介遠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遺傳實驗室尋求合作,才終於迎來轉機,揭開關於丹尼索瓦人演化分佈的一大謎團。

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未來科博館會持續推動DNA及古蛋白質研究分析技術。澎湖原人下齶骨化石將在5月22日於科博館第一微型特展室《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展出,歡迎來親睹臺灣最古老的人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