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遺址發現人類化石及古生物化石【5】

周口店遺址年代範圍從500萬年前到距今1萬多年前爲止。其中發現有生活在70萬-20萬年前的直立人(北京人)、20萬-10萬年前的早期智人(新洞人)以及3萬年前左右的晚期智人(距今3.85萬至4.2萬年前的“田園洞人”、距今3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化石[4]。

民國七年(1918年)2月,化學家麥格雷戈·吉布(Gibb,J.M.)發現周口店雞骨山出土的與紅色黏土膠結在一起的碎骨片。3月22日,瑞典地質、考古學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赴雞骨山進行考察,在周口店一帶發現了古動物化石堆積[5]。

民國十年(1921年),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Zdansky,O.)到周口店雞骨山發掘古生物化石;同年8月,安特生與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Granger,W.)在周口店遺址地區考察的過程中發現龍骨山地點堆積中的古生物化石與石英岩石製品,並將其編號爲53號地點,即北京猿人遺址,此次採集的化石中發現1枚人類臼齒化石。同年,還發現了周口店第2地點[5]。

民國十二年(1923年),師丹斯基再次來到周口店遺址進行發掘,發掘層位相當於第4層和第5層下部,堆積中發現1枚人牙齒化石[5]。

民國十五年(1926年),對民國十二年(1923年)出土物進行整理,並將北京猿人遺址發現的2枚人類牙齒化石命名爲“北京人(Peking Man)”[5]。

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27日—10月18日,由瑞典古脊椎動物學家B·步林和中國地質學家李捷主持,對周口店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並將原編第53號地點改名爲“周口店第1號洞”;同年10月16日,又發現1枚保存完好的人類牙齒化石;同年,在龍骨山上又發現了第3和第4地點[5]。

民國十七年(1928年)4月-5月、8月-11月25日,由楊鍾健、步林主持,在民國十六年(1927年)周口店遺址發掘區的東面進行發掘,發現多件人類化石。

民國十八年(1929年)春季、9月26日-12月31日,由裴文中主持發掘,並將“周口店第1號洞”改編爲“周口店第1 地點”;同年12月2日下午16:00時餘,裴文中發現北京猿人第1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第5、7、8、9地點[5]。

民國十九年(1930年),考古人員在周口店遺址頂部的山頂洞發現了山頂洞人遺址,對第9地點進行了發掘;同年,在室內整理過程中從堆積物裡修理出一具中國猿人頭蓋骨;同年,還發現了經火燒的碎骨和鹿角,被視爲古人類用火留下的證據[5]。

民國二十年(1931年),對周口店遺址鴿子堂洞進行發掘,發現了一層富含石英制品和化石的層位和含有火堆遺蹟的人類生活面,此外還有大量的燒骨、燒石、燒過的朴樹籽和紫荊木炭[5]。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由裴文中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的山頂洞人遺址進行發掘,對周口店遺址的發掘方法進行改革,改爲考古學發掘方法,發現了周口店第15地點[5]。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裴文中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的山頂洞人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周口店第13、14地點、山頂洞遺址[5]。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裴文中主持對對山頂洞遺址、周口店第13地點進行發掘[5]。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由裴文中主持對周口店第1地點民國十六年(1927年)和民國十七年(1928年)發掘區的南部地區進行發掘,發現大量石製品、豐富的用火遺蹟和很多哺乳動物化石,另外還發現多件中國猿人化石,包括頭骨殘片、下頜骨和牙齒[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魏敦瑞、卞美年、賈蘭坡開始主持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發掘工作,發現了豐富的石製品和人工用火遺蹟[5]。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魏敦瑞、卞美年、賈蘭坡開始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第15地點進行了發掘,發現大量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5]。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月7日-7月6日、9月16日-年底,賈蘭坡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發掘工作;同年11月15日,發現2具完整猿人頭蓋骨;同年11月26日,又找到第3具猿人頭蓋骨[5]。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下旬-6月底,魏敦瑞、卞美年、賈蘭坡開始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發現了1件中國猿人眉脊骨,經拼對屬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發現的第2具頭蓋骨,此外還發現一些頭蓋骨碎片、5枚牙齒、1段殘股骨和中國猿人上頜骨,同時還有一些石製品;同年,還在繼續對第4地點、第15地點進行了發掘[5];同年“七七事變”後,周口店遺址的發掘工作中斷[1]。

民國三十年(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在周口店遺址發掘出土的中國猿人化石和山頂洞人化石在戰爭中遺失[1]。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周口店遺址發掘工作恢復[1];同年9月27日-10月15日,賈蘭坡、劉憲亭主持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工作,清理垮塌下來的和1937年回填的堆積,發現了3枚中國猿人牙齒;同年10月16日,開始正式發掘[5]。

1951年,由賈蘭坡主持,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第20-23地點進行發掘。第1地點工作集中於第11-13層,發現一些石製品和哺乳動物化石[5]。

1958年,由賈蘭坡主持,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發掘工作再次展開,主要發掘東小洞、1951年發掘區域和鴿子堂西部[5]。

1959年,由趙資奎和李炎賢主持周口店遺址發掘,發掘區域爲鴿子堂洞西部,發現了石製品、用火遺蹟、哺乳動物化石和一具完整的中國猿人下頜骨[5]。

1960年5月15日—10月16日,由趙資奎和李炎賢主持繼續1959年的發掘工作[5]。

1966年3月15日—7月4日,由裴文中主持,恢復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的發掘,發掘區爲南裂隙頂部。發現中國猿人頭骨2塊、牙齒1枚,2塊頭骨與1934年發現的兩塊拼合成一件完整的頭蓋骨,稱爲5號頭蓋骨,另外還發現豐富的用火遺蹟、百餘件石製品和一些哺乳動物化石[5]。

1978年-1983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繼續對周口店遺址“猿人洞”及猿人洞東側發掘,發現了些哺乳動物化石[6]。

1977—1979年,對周口店遺址及其附近地區開展多學科的綜合研究[5]。

2001年6月,由北京市田園林場工作人員在其承包的林場內發現周口店遺址第27地點田園洞地點[7]。

2003年-200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周口店遺址第27地點田園洞地點進行了正式發掘[7]。

2009年6月24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主持,對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西剖面進行保護性發掘及多學科研究人員參與的科學採樣[5]。

2011年—2014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第4層堆積中上部、下部進行了發掘[8]。

202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團隊應用CT掃描和3D重建等一系列新技術手段,從周口店第15地點的哺乳動物化石中識別出一塊人類頂骨,是繼1973年周口店第4地點發現1枚牙齒化石之後,50年來在周口店遺址區域首次發現的更新世人類化石。[30]

播報

遺址特點

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時期,氣候和自然環境屢經變化。早期偏冷,還處於明德-里斯間冰期的初期,喜冷的動物如狼獾、洞熊、扁角大角鹿、披毛犀等在動物化石中佔優勢。中、晚期較氣候溫暖溼軟,屬於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很多現今的熱帶和亞熱帶動植物都可以在該地區存活。

如竹鼠、碩獼猴、德氏水牛、無頸鬃豪豬等佔優勢。北京人時期,周口店的北面是重疊的高山,西面和西南爲低緩的羣山所環繞,東南方是廣大的平原,在龍骨山的東邊有一條河流。周口店有過乾旱的時期,出現過草原甚至沙漠,也曾出現過大面積的水域[9]。

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北京人遺址),位於周口店遺址內東端,原是一個天然石灰岩溶洞,俗稱“猿人洞”,位於龍骨山的東北坡,是北京人頭蓋骨的出土點,東南爲華北大平原,西北爲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爲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堆積層範圍東西長140米,南北寬2-40米不等,厚40餘米,共分13層[10]。

周口店遺址第1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2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2地點,位於周口店遺址內西北端,距離第1地點大約200米,南北走向的堆積,高度大約15米,厚2米,爲斜倚龍骨山山體的斜坡,堆積層主要爲紅色膠結土,含鈣質結核,時代是中更新世[11]。

周口店遺址第2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3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3地點,位於周口店遺址內東南端,是一個東西向的裂隙堆積,長約8米,寬不足4米,堆積物爲角礫岩,地質時代爲中更新世[11]。

周口店遺址第3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4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4地點(新洞人遺址),位於周口店遺址內東南端,是一處離“猿人洞”70米的南北向的洞穴,第4地點北側發現另一與其相通的小洞,俗稱“新洞”,裂隙堆積,堆積物主要爲黃色沙質粘土,地質時代爲中更新世末期,與第1地點的上部堆積相相近,裡面冬暖夏涼、溫度適宜[12]。

周口店遺址第4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26地點

周口店遺址第26地點(山頂洞人遺址),位於位於周口店遺址內東端龍骨山山頂洞,第1地點的邊界南面,山頂洞人居住的地方,洞穴分爲入口、上室、下室和下窨4個部分,上室爲居住處,下室爲墓地,洞口向北,高約4米,下寬約5米。上室在洞穴的東半部,南北寬約8米,東西長約14米[11]。

周口店遺址第26地點

播報

文物遺存

民國七年(1918年)開始,考古工作者在周口店遺址發掘先後發現不同時期的各類化石和文化遺物地點27處,出土了人類化石200餘件,石器10多萬件以及大量的用火遺蹟及上百種動物化石。其中有牙齒化石、頭蓋骨、頂骨、鎖骨、眉脊骨、股骨、上頜骨、下頜骨等[13],以及服飾品、石器和骨角器和一些有孔的獸牙,海鉗殼和磨光的石珠。還發現了豐富的用火遺蹟、燒骨、燒石、灰燼和紫荊木炭等。

山頂洞人頭骨(103號)

石製品原料基本爲脈石英,另有水晶、燧石、白雲岩、細砂岩等,石製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斷塊、斷片、碎屑等,大中型動物骨骼標本,包括碩獼猴、腫骨大角鹿、葛氏斑鹿、馬鹿、梅花鹿、野豬、犀牛、三門馬、鬣狗等,另外還出土了齧齒類、鳥類等小型動物化石[8]。

https://www.xhspx.com/index.php/vod/detail/id/288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