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製造業出走?徐旭東親揭真相 完整看法曝光

東聯董事長徐旭東表示,美對等關稅目前多數各國協商還未定案,還須觀察近一、二週的協商結果,不認爲臺灣製造業發展堪憂。(圖/顏謙隆攝)

東聯(1710)19日舉行股東會,中美角力、美對等關稅及地緣政治等干擾,引發市場擔憂對臺灣製造業衝擊。董事長徐旭東表示,美對等關稅目前多數各國協商還未定案,還須觀察近一、二週的協商結果。不過,我不認爲臺灣製造業發展堪憂,因爲我們製造業實力好得很,多年來發展無論在技術、規模還是多元佈局生產基地都具有堅強優勢,他國取代不易,甚至在一些領域是優於日本,即使大陸以後會追上來,但其內需不振是急需突破的問題。即使近年東南亞等地區發展,但臺灣透過跨國佈局,展開東北亞、東南亞結盟合作,仍具主導及靈活因應實力。

徐旭東認爲,臺灣沒有能源、原物料及關稅優勢,只能持續透過技術升級以及國際、全球化佈局,強化自身營運條件。東聯近年持續展開投資研發,啓動創新營運轉型,近二年也還有汰舊換新、技術升級投資,營運一直向前看,成效可期。

東聯副董事長席家宜補充指出,面對新臺幣兌美元從33元強升至目前約30元上下,第二季營運必然會受到影響,不過如果後續新臺幣匯率穩定30元上下,第三季營運影響將會淡化,至於美國關稅影響則不大,因爲東聯外銷佔比約15%、銷美佔約5%。以目前美國已協商的國家來看,在美國今年國債到期,經濟不能太差,市場判斷關稅緩衝期或許將延至年底,敲定關稅區間或在10~30%。

此外,近年電價持續攀升,明顯影響東聯獲利,去年電力支出從前年增加1.8億元提高爲增加至3.4億元,如今,臺灣能源政策更正式邁入無核階段,東聯持續啓動自我節能升級,預計明年節省電力7千萬度,長期朝一年1億度目標努力。

席家宜說,以臺灣石化競爭韓國來看,韓國核能佔比約30%,綠能約12%,而臺灣目前核能歸零,綠能僅20%,雙方供電的差距即差一倍。即使臺灣規劃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但考量投資天然氣礦區以及航運成本,發電成本也只會向上當前臺灣電價持攀升主因在於不對的能源結構。臺灣過去核電一度約1.7元、其他約3元,以市場預測臺灣2030年綠能佔比恐仍不足,還有電子、半導體、AI等發展,政府的能源政策實應更務實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