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智慧產業的轉型
(圖/本報系資料照)
輝達創始人黃仁勳投資AI領頭羊企業OpenAI 1000億美元,隨後 OpenAI 執行長Sam Altman 與黃仁勳,一搭一唱大力渲染AGI超越人類的話術。這是一場「理想+生意+國際博弈」交織的高級話術。AGI及「哲學辯證」的奇點危機陰魂不散,矽谷智慧大模型企業,以「科技敘事驅動資本」等話術,稱霸在全球的智慧產業中,美式「AGI+奇點」話術仍將繼續。
美式的是「標準化智慧大屋頂」,但臺灣該做的卻是「精密零件」專業場景,全球沒辦法替代的客製化平臺服務。在資本主義及市場競爭的大屋頂下,智慧產業的獨佔或寡佔優勢必在規模、資金、人才、研發等條件下完成,空談「AI共通模型」或「AI應用躍升計劃」是難有機會的。
相對而言,臺灣獨尊AI延續十年,用的是美國那一套AGI標準模式,但多年來成果乏善可陳。新任經長龔明鑫高喊,韌性治理,要推動主權AI及AI十大建設,而國科會吳誠文主委則宣稱,要在臺南沙崙園區建構《大南方新矽谷》方案,但都在在客觀條件不利、「人多好辦事」產學國家隊老梗「產業AI化、AI產業化」等的空洞政策口號下,因缺乏差異化的戰略紅利,產業發展舉步維艱。
AI 本質上是「軟體驅動+資料驅動」的生態系統,其產業領導力的本質是國家意志、市場規模、創新生態三位一體的綜合競爭。目前全球智慧產業的特徵是「百家爭鳴、各領風騷」,但這樣的「混沌」並非劣勢,反而是孕育創新涌現的沃土。但臺灣用製造業和硬體代工思維,是AI產業發展的最大盲點。事實上,臺灣的最大契機不是「再造一個 Google 或 OpenAI」,也不是製造業的「產業AI化,AI產業化」,而是透過截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及服務策略,在混沌中找出另類的產業區隔。
獨樹一幟的智慧樣板Palantir,選擇用客製化B2C全方位解決方案的策略,把單調客製化平臺服務轉化成韌性、充滿活力、快速精進演化的有機體。Palantir以「小模型AI」和「專業模型」 的協同發展模式,值得臺灣重視學習。臺灣應考慮投資構建自己的工業級和金融級本位智慧體系,透過智慧增強逐步落實到特定產業,成爲解決核心問題的「作業系統」,共同打造下一代基於科學知識的智慧系統。
臺灣不需要跟美國搶「AI 平臺霸權」,而是要打造不可替代性,讓專業化、獨特AI Agent平臺及客製化服務的綜合體系,成爲臺灣下一個「半導體級」的產業護城河。(作者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