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真能在經濟上脫離中國嗎? 紐時:兩岸經濟脫鉤代價高

紐約時報7日以「臺灣真能在經濟上脫離中國嗎?」爲題報導。聯合報系資料照

紐約時報7日以「臺灣真能在經濟上脫離中國嗎?」爲題報導,臺灣醞釀逐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但這條路代價高昂且極爲困難;紐時認爲,未來臺灣與川普政府的互動中,對中銷售科技設備可能仍會是摩擦與協商來源。 然而,即使臺灣面臨來自外部的脫鉤壓力,仍有強大誘因使企業持續前往中國發展。

中國不僅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也是臺企投資與製造重鎮。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認爲,民進黨希望被華府視爲可靠盟友,「即使這代表必須承受短期經濟代價」。

但臺灣若要將經濟重心從中國轉移,恐怕得付出高昂代價。數十年來,幾乎所有臺灣企業的對外投資都流向中國。臺灣最大的企業,包括臺積電(2330)與鴻海都是靠投資中國製造與銷售而壯大。

報導描述,兩岸經濟緊密連結,過去在臺灣被視爲遏止中國進逼的「嚇阻力」,同時也是中國對臺施加影響的管道。但近十年來,部分臺灣企業重新思考對中國的依賴。美中貿易緊張與疫情也讓臺商減少對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