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脫鉤難解 全球經濟安全正被夾殺在兩強之間

▲中美關係再次陷入深層對抗。(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中美關係再次陷入深層對抗。根據《紐約時報》、《NPR》及《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在川普政府祭出高達145%基本關稅後,中國迅速展開報復,雙方不到三個月內幾乎進入經濟禁運狀態。北京不僅透過關稅迴應,更釋出可能採取非經濟手段,包含對網路攻擊的潛在利用,並透過外交姿態與政策動作展開反制。

中美都希望談判 但行動已進入實質對抗

過去即便政治對立,中美經貿聯繫始終被視爲兩國關係的「黏合劑」。但隨着川普政府持續對中國商品課以懲罰性關稅,並推動70多國聯手孤立中國,北京也強硬迴應,不僅制裁美企,還警告其他國家不得爲獲取美國關稅減免而損害中國利益,否則將遭反制。

此外,雙方的戰略競爭也蔓延至軍事與區域安全層面。美國印太司令警告中國在臺灣周邊加強軍事活動;而北京則被指控針對美基礎建設進行網路滲透,並藉由對合作夥伴施壓,以削弱華府影響力。

外交溝通停滯加劇誤判風險。川普團隊只願與習近平最親信的人溝通,中方則堅持正式外交禮儀,雙方在溝通層級上出現嚴重錯位。北京甚至考慮尋求第三國領導人如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擔任中間人,但目前雙邊並無具體進展。

與此同時,美中雙方正爭取更多盟友站隊。川普政府施壓多國限制與中國的貿易,作爲減免美國關稅的交換;習近平則親赴越南、馬來西亞及歐洲,強調自由貿易與反對經濟脫鉤,試圖爭取中立乃至支持。

中國也加快與歐洲和亞洲國家的接觸,任命強硬派的李成鋼爲首席貿易談判代表,以展示其保衛全球貿易規則的意志。中國同時警告,加拿大式的制裁將遭到高額關稅反制。美國方面則可能進一步擴大對中國企業及其子公司的出口管制。

儘管兩國都聲稱希望談判,但從行動來看,雙方已進入實質對抗狀態。

▼美中競爭是一場拉長戰線的耐力賽,短期內誰也贏不了,但損耗是必然的。(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全球化沒有結束 只是換了方式在進行

美中之間的對抗已經不只是你來我往的戰略較勁,而是實實在在地走上全面對決的道路。很多人會用「新冷戰」來形容當下局勢,但如果我們以冷戰經典定義來看,兩極對抗、經濟脫鉤、全面隔離,那麼今天的世界顯然不一樣。當代的國際局勢更像是全球化進行到某個臨界點之後,出現了「去全球化」和「再全球化」兩條路同時展開的現象。

什麼是「去全球化」?那是當國與國之間因地緣政治風險、戰略競爭加劇,而開始重組供應鏈、限制技術流通、設下貿易壁壘。川普政府此刻正是這條路的代表。但這並不代表全球化就此終結。

實際上,企業爲了生存與擴張,還是會尋找新的合作對象與市場,這正是「再全球化」的開始──不是回到過去的全球一體化,而是轉向多元區塊式的新合作模式。

中國這次面對川普的強硬關稅政策,態度明顯比過去更強勢。不讓步、不退縮,似乎是從2018年的第一輪貿易戰學到的教訓。北京知道,如果一退,就可能換來更多要求。但他們也清楚,自己的籌碼不是無限的。從中國的強硬聲明中,其實也能感受到一種對於國際孤立的焦慮。當中方呼籲各國「保持中立」,實際上是希望至少不要被美國拉走。

川普的策略很簡單卻有效:就算他在外交場合讓人不舒服,美國市場還是有吸引力,這讓他有本錢對各國施壓。真正的變數在於,美方開出的條件是否還在他國能承受的範圍內。如果還算合理,多數國家可能會選擇「先撐完這一任」,再觀察局勢變化。但如果川普政府開價太高、姿態太硬,各國就會開始思考備案──中國在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時機。

對企業而言,這場大國競爭意味着風險,但也代表着重新佈局的機會。過去的全球化是「最大化效率」,接下來的再全球化則是「最大化彈性」。企業與國家不再是非中即美、非黑即白的選邊,而是以自身利益爲出發點,尋找最有利的合作組合。

美中競爭是一場拉長戰線的耐力賽,短期內誰也贏不了,但損耗是必然的。美國目前還有形象優勢與市場吸引力,但若川普團隊繼續用過度施壓的方式對待盟友,這些優勢也可能很快被消耗殆盡。相對的,如果中國能適度剋制,靈活施展外交手腕,那麼「再全球化」的風向也可能往它那一邊吹去。

對臺灣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會。臺灣有技術、有韌性、有全球網絡,如果能善用「再全球化」的重組機會,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和企業建立互利合作關係,不但能避開選邊的風險,還有機會在未來新秩序中搶得一席之地。

國際政治不是賭桌,押錯邊可能全盤皆輸。國家決策若只是意識形態使然,而不是利益盤算,那將不是戰略,而是豪賭——而十賭九輸,始終是規則。

▼對臺灣而言,這是挑戰,更是機會。如果能善用「再全球化」的重組機會,不但能避開選邊的風險,還有機會在未來新秩序中搶得一席之地。(圖/路透社)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轉載自「Dennis 的全球政治筆記」,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