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研發投入突破9千億元 全球排名第3、持續推升半導體動能
AI示意圖。圖/AI生成
全球經濟仍籠罩在地緣政治、貿易保護等不確定性中,恐干擾成長腳步。不過,國際機構S&P Global最新預測(8月15日)上修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至2.6%,較上月增加0.2個百分點。
在國內部分,受惠於人工智慧(AI)、高效能運算(HPC)及雲端需求續增,我國7月外銷訂單與製造業生產分別年增15.2%與19.6%,顯示科技產業動能強勁。然而,零售業營業額年減3.6%,主因在於民衆出國消費增加,加上經濟前景不明,壓抑汽車、精品等耐久財買氣;中元節採買旺季延後也影響表現。餐飲業則逆勢成長,7月營收年增2.8%,受惠於餐館、飲料店新品促銷,加上航餐需求增加。
展望後市,AI與HPC應用需求將持續帶動半導體及高階伺服器產能擴張,下半年消費性電子新品上市也有助支撐出口動能。零售業則有父親節、情人節與中元節等節慶商機,但消費信心偏保守,整體營收恐續呈負成長。餐飲業在暑假旅遊與節慶聚餐支撐下,可望保持正向表現,但基期已高,成長力道可能放緩。
此外,專題觀察顯示,我國研發投資持續提升,已成經濟成長引擎。2023年研發經費突破9,000億元,近10年平均年增7.4%,研發經費佔GDP比率達4.0%,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以色列(6.3%)與南韓(5.0%),並顯著高於OECD平均的2.7%。
我國研發結構與國際趨勢相符,企業部門佔比高達85.1%,其中製造業更佔91.8%,凸顯半導體產業鏈的強大拉動效應。相較之下,以色列研發多集中在通訊與新創領域,日本聚焦汽車產業,南韓則由通訊與電子推動,美國以資訊及通訊產業爲主。
在專利佈局上,2024年我國發明專利中,本國申請人佔38.5%居首,主要領域以半導體(15%)爲主,其次爲運算科技與能源裝置,與日、美、中、韓的研發焦點一致。國際上,WIPO統計顯示,數位通訊已取代運算科技,躍升全球專利申請首位。
政府方面,自2015年起推動「全球研發創新夥伴計劃」,並於2020年啓動「大A+計劃」,積極引進國際大廠在臺設立研發中心,厚植我國研發能量,並帶動外資與民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