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童1/4肥胖 睡不好、3C藏危機 醫:小時候胖 長大後5到7成繼續胖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分享「FIT動起來」三大要素,提供落實作法。記者邱德祥/攝影

暑假已過一半,你的孩子過得充實又健康,還是玩3C虛度?暑假是兒童習慣養成的好機會,卻也是容易大崩壞,如果生活作息不正常、飲食不均衡,開學量體重胖了一圈!全臺有近四分之一學童過重或肥胖,衛福部國健署長沈靜芬表示,肥胖就像慢性病一樣,其原因與不良生活型態有關。

依教育部發布「112學年度學生健康檢查資料」顯示,全臺國小學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爲23.8%,國中學童盛行率則爲28.6%,平均每4位學童就有一位過重或肥胖。國健署攜手教育部推動學童健康體位,倡議「FIT動起來」,運用Fitness運動、Intake飲食、Team合作,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建立兒童健康生活習慣。

沈靜芬說,擔任「健康臺灣推動委員會」委員時,專家就曾提過兒童過胖問題,恐增加未來罹患多種慢性病的風險。「孩子肥胖不只是自己的問題,家長更要以身作則;健康生活型態的改變,需要父母一起參與。」大人的飲食習慣影響下一代,家長陪伴孩子參與減重過程也比較容易成功。

「午餐是一天三餐中,最適合吃多種食物的一餐,也可能是唯一均衡的一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任視察張世昌表示,各學校加強營養午餐品質,由AI擬定菜單,提升菜⾊多樣性及營養均衡。健康體位是重要的指標,學校是促進學生健康體位的重要場所,營造支持性的環境,可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習慣,降低過重及肥胖盛行率。

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表示,孩子還在發育,學習新事物非常重要,但是運動也不可少,有許多家長認爲「把書念好就行,其他不重要」、「孩子要讀書好辛苦,怎麼會有時間運動」。其實,運動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反而比沒有運動的孩子高,只要是會讓心率提升的運動行爲,就會產生腦內啡,進而提升學習力、專注力和記憶力。

陳木榮提醒,肥胖會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羣、高血壓、免疫力下降等。「有病患反覆感冒,原因是肥胖會削弱免疫反應,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

有部分家長認爲,「小時候胖沒關係,長大就會抽高」,但研究顯示,高達5成兒童肥胖 、7成青少年肥胖,在成年後仍爲肥胖成人。陳木榮說,孩童過重或肥胖的情形,多數長大還是胖,應該從小營造健康體位,家長要陪同一起運動,讓正常的飲食與運動成爲生活習慣的一部分。

陳木榮說,家長最擔心的長高問題,只要是跳繩、打籃球、排球等跳躍動作都能刺激生長板。再輔以好的蛋白質、均衡攝取蔬果、全穀類等各種營養素,就能全面提升健康。針對「FIT動起來」三大要素,提供落實作法。

Fitness運動:規畫孩子每天至少運動1小時,可以選擇跑步、游泳或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或對長高有幫助的籃球、訓練專注力的乒乓球。

Intake飲食:建議以「我的餐盤」建立兒童均衡飲食、原型少加工,避免選擇含糖的飲料,因含糖飲料會導致血糖快速波動,使兒童難以集中注意力。

Team合作:家長以身作則是兒童健康體位養成的重要關鍵,陪着一起運動、一起準備餐點,進一步養成兒童健康飲食習慣。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學童肥胖問題與不良生活型態有關,家長要以身作則建立健康習慣。記者邱德祥/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