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爲遷徙鳥類重要據點卻光害嚴重 環團籲接軌國際立法改善

我國生物多樣性亞洲第二,並且位處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點,因此推動許多保育政策並與國際接軌,但臺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人工光害爲遷徙鳥類最大危害之一,但臺灣在光害立法卻是「東亞最落後」。(姚志平攝)

我國生物多樣性亞洲第二,並且位處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點,因此推動許多保育政策並與國際接軌,但臺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人工光害爲遷徙鳥類最大危害之一,但臺灣在光害立法卻是「東亞最落後」,呼籲政府正視遷徙物種面臨的保育壓力,積極對接國際機制,野生物種與人類共享健康與永續的生態環境。

立法院今(14)日舉辦「遷徙物種保育公約公聽會」,邀請農業部、環境部與多位民間學者參與,並針對光害因應、國際法規接軌等議題討論,會中強調臺灣應接軌《遷徙物種保育公約》(CMS),透過合作伙伴、觀察員等形式參與公約附屬協議與相關工作,進而推動制度接軌與實質合作。

林正修說明,與CMS接軌是臺灣着手處理相關環境生態議題的重要一環,除了可以在保育推動上提供政策與技術支持外,更能促使政府面對棘手的生態問題,提升整體治理效能,以貼近民衆的「流浪犬」議題來說,現在治理下經常面臨動保法、野保法兩難,甚至造成民間團體對立,若是能夠引入國際規範,就有可能解決當前困境提升臺灣軟實力。

林正修指出,臺灣90%人工光害來源自路燈,尤其是交通部動不動就在路口招標5、6千K色溫的路燈,更加劇問題影響;宜蘭野鳥協會代表莊浩然提到,政府經常以「民衆需求」爲由設置大量路燈,但民衆需求不一定代表正確,遂中央應立法明確規範合理的光源,引領各部會走向正確道路。

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俊嘉提到,光害議題不只危害鳥類,蝙蝠也受極大危害,以家蝠爲例,在路燈密集地點下路殺比例,遠高於其他地點,但此情況在國際上藉由倡議,如何調整密度、頻率、顏色等,但臺灣因缺乏法規,導致研究跟着稀缺。

黃俊嘉強調:「光害對於生物來說如同隱形牆壁,若是隻保護森林、河流卻不處理光害,反而容易形成棲地破碎化。」

交通部迴應,道路照明部分目前有市區、國道省道等不同分區之規範與主管單位,以市區道路爲例,光害指引由內政部主責,不過未來仍會辦理相關會議,進行工程管理上的改善推動。

農業部表示,目前已有通盤檢討野保法修法部分,未來亦會考量是否將CMS概念納入法規,亦會加強跨部會溝通與合作,盼能夠解決仍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