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光害危及候鳥 環團促修法

臺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政府在管制人工光害,這個遷徙鳥類最大危害方面,可說是「東亞最落後」,呼籲政府應積極對接國際機制,讓野生物種能與人類永續共存。此爲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生物多樣性亞洲第二,並且位處東亞澳洲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點,臺灣暗空協會理事長林正修指出,政府在管制人工光害,這個遷徙鳥類最大危害方面,可說是「東亞最落後」,呼籲政府應積極對接國際機制,讓野生物種能與人類永續共存。

立法院14日舉辦「遷徙物種保育公約公聽會」,邀請農業部、環境部與多位民間學者參與,並針對光害因應、國際法規接軌等議題討論。

臺灣暗空協會副理事長趙淑妙指出,臺灣路燈密集度遠超其他國家,以臺北市爲例,短短數百公尺道路,能夠出現20餘盞路燈,亮度之高連夜行性的夜鷺都因高度光害,誤以爲「晚上是白天」,而出現在晚上睡覺的奇景。

林正修說明,臺灣人工光害90%源自路燈,新竹以北的地方尤爲嚴重,甚至連鳥蛋殼都因此變薄受害,與《遷徙物種保育公約》(CMS)接軌,是臺灣着手處理相關環境生態議題的重要一環。

林修正以貼近民衆的「流浪犬」議題爲例,現在治理下經常面臨動保法、野保法兩難,甚至造成民間團體對立,若是能夠引入國際規範,就有可能解決當前困境,提升臺灣軟實力。

農業部表示,目前已有通盤檢討野保法修法部分,未來亦會考量是否將CMS概念納入法規,並加強跨部會溝通合作;交通部也迴應將針對路燈進行工程上的管理,盼解決光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