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味吹進雄江 庫區記憶翻新
雄江鎮被譽爲水上布達拉宮的小鎮。(陳祖昌攝)
田野調研的腳步,沿着雄江的山道、水道、車道,走遍了十二個村落,將鎮村的風貌、特徵、物產,常民生活的模樣和渴望等,用臺灣的視角翔實記錄。(陳祖昌攝)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在福建閩江上游,越過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水口水電站,一座依山傍水、因水而生的小鎮──雄江,正悄然展現新貌。來自臺北的地方創生設計師曾樂福,帶領其團隊自2019年起深耕當地,六年來不僅記錄與傳承移民歷史,更藉由空間改造與社區營造,推動一場融合文化、產業與可持續理念的鄉村更新行動。
雄江鎮因水而興。1985年,因應水庫興建,原居於江邊及船屋的居民遷至山坡之上,建立起如今錯落有致、黃牆紅瓦的聚落風貌。曾樂福團隊首次踏足此地,即被這段庫區移民的集體記憶所打動,進而將這段歷史轉化爲「庫區移民文化館」,使地方記憶不再塵封,重現於大衆眼前。
走進雄江,遊客往往會對一條充滿臺灣街頭氛圍的街區感到驚豔。「雄江友好市」是一條全長365米的主題街區,融合了臺灣霓虹燈文化與當地漁火、江楓等在地意象。該街區從設計到完工僅耗時90天,背後卻是團隊長年紮根田野、與社區建立深厚互信的成果。
曾樂福說:「我覺得要服務在地,一定要先成爲在地的人」。團隊成員居住於村落之中,設立「100號會客廳」作爲與居民交流的平臺,傾聽在地心聲、凝聚改造共識。居民親切地稱曾樂福爲「小饅頭」,熱情的花式投喂讓她和夥伴們深受感動,在一日復一日的相處中,也成了居民們心中的自己人。
2024年,團隊進一步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作爲行動指引,展開「可持續康養小鎮」實驗計劃,並以兩棟建築空間爲起點,進行系統性轉型。
其中一棟爲「滋滿食堂」,融合臺灣青銀共融理念,500多平方米的空間裡,融入了許多業態,有來自馬祖的小柒咖啡,有在地長者的公益食堂,也有常民風俗的百家宴廣場,也有婦女們的微家園,深入探討關於在地空間活化與商業配套的可持續運營議題。
另一棟則爲升級後的「海峽鄉建鄉創家園」,原爲文化館的空間被賦予多元功能,從返鄉青年的機車俱樂部,到文化展售空間,到衆創辦公場域,到研學的教室,再到配套的民宿空間,展現鄉村複合型空間的全新樣貌。
走過實踐的曲折與挑戰,曾樂福深感跨域交流與資源整合的重要性。2024年,她與夥伴們共同發起「海峽鄉建鄉創獎」,期望透過民間平臺促進臺灣與福建在地方創生領域的經驗互鑑,鼓勵更多青年投入鄉村振興行列。
「淋過雨的人,更懂得爲他人撐傘。」曾樂福表示,在鄉村議題實踐中遇見過許多困境,走過許多彎路,因此在志同道合夥伴們的支持下,他們一起發起成立了海峽鄉建鄉創獎,希望以獎項爲平臺,讓福建和臺灣在地方創生領域有所建樹或志願加入地方創生的人士,有一個可以互學、互鑑的民間交流通道,共同探討解決鄉村發展的問題,讓每一個人的家鄉都不再是回不去的遠方。(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