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韭免於滅絕 林試所發現低溫儲存促孢子發芽
臺灣水韭是研究水韭演化重要一環,備受關注卻一度差點滅絕,林試所今天表示,以5年觀察發芽機制、並做1年測試確認,低溫儲存能讓發芽加速、發芽率倍增,確保免於滅絕。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特聘研究員黃曜謀告訴中央社記者,臺灣水韭於1971年在陽明山夢幻湖被發現,屬於臺灣特有物種,主要生長在不到0.5公頃的夢幻湖,雖然位處亞熱帶溼潤氣候區,但面對偶爾乾旱、周邊植物競爭,一度在2006年差點滅絕。
爲拯救臺灣水韭,黃曜謀先觀察3到5年,發現臺灣水韭在春天發芽,重點是在此之前,孢子落到土壤後,先經歷冬天低溫刺激,纔有局部孢子發芽,有的則是隔年發芽,最長可達30年,爲其延續特性。
黃曜謀表示,於是他「順着毛摸」,再花1年測試,將浸泡水的臺灣水韭孢子放入冰箱,以攝氏4度低溫測試儲存,每2周拿出部分孢子培養;結果發現新鮮大孢子原本平均要12周纔開始發芽,在低溫儲存後,縮短到2周就發芽。
黃曜謀提到,原本臺灣水韭新鮮大孢子發芽率26.5%,經20周低溫儲存後增至63%。且新鮮大孢子長出幼苗比例原爲13%,經20周低溫儲存後提高到62%。現在已有胚芽,可供學校教學、機構研究使用。
黃曜謀指出,臺灣水韭除是第一個發表基因組的水韭物種,爲研究陸地植物中耐旱植物光合作用的模式物種,又因鄰國的水韭,例如中國、日本、韓國,幾乎都是跟臺灣水韭雜交的後代,也成爲研究水韭演化至關重要的一環,所以此研究獲印度蕨類期刊關注邀稿,去年刊登。
黃曜謀補充,2.5億年前,水韭爲保留低矮草狀古老形態特徵的一羣水生或半水生石松類植物,中生代曾廣泛分佈到全球各地,目前約200種現生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