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輸了? 大陸逆襲成爲「水果第一大國」

臺灣還是水果王國?中國大陸用60年逆襲成爲「水果第一大國」。(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鏡相工作室》公衆號報導,今年大陸中秋國慶假期,許多人家中都有一套五彩斑斕的水果禮盒。有的是買來送親戚朋友的,有的是別人送來的,有的是趁着假期自己買來「奢侈」一把的,還有自己DIY製作的……

上門送水果,是中國人習以爲常的社交禮儀;吃水果「養生」「減脂」、用水果「犒勞」自己,也慢慢成了年輕人照顧好自己、打造生活情調的一部分。

與從前的匱乏不同,水果早已走進尋常百姓家。大陸央視財經日前報導,有數據顯示,中國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產國和消費國,水果產量佔到了全球的約三分之一。

總量上來了,中國人吃水果也有了更多有趣的新趨勢,比如更喜歡吃進口水果,吃的水果越來越甜,更多「超級水果」由於人們的追捧被「製造」出來……最大消費國和生產國的背後,還藏着哪些關於水果的秘密呢?

一、中國人每年能吃多少水果?

在中國的健康飲食觀念裡,吃水果必然排得上號。《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日至少需要吃水果220克~350克。

但由於過去貧瘠的物質條件,對很多人而言,吃水果是一種輕奢消費。在1961年,世界上每年人均水果消費量爲37.5公斤的時候,中國只有3.9公斤,按每日建議量吃,僅僅夠吃13天。

但現在不同了,如今中國人平均每天能消費300克左右的水果,雖然剛剛滿足要求,但相比60年前,已是極致的飛躍,是同爲人口大國的印度的兩倍,趕上了歐洲水果生產大國西班牙,同時鄰國日本則還處於60年前的水平。

2022年,中國水果零售市場規模已達1兆3814.57億元(人民幣,下同),相當於平均每人每個月花82元在水果消費上,吃平均4.38元一斤的水果。

這得益於中國水果產量的擴張。1993年,中國水果總產量就成爲了世界第一,爲3011萬噸,2014年就已經倍增至2億3302.6萬噸,十年後的2023年則是3億2744.3萬噸。

二、國產水果VS進口水果,誰更受歡迎?

儘管中國的水果產量豐厚,但中國仍然是水果的淨進口國,2024年進口量818.4萬噸,是出口量的1.5倍。一方面,消費者想要吃到非當季的、多品種的水果;另一方面,水果賣家想延長銷售期、減少耗損率,而進口水果商業化程度高,自然就成了兩全其美的選擇。如今,中國市場上的水果消費有7%依賴進口。

按數量,蘋果、柑橘、梨、葡萄、核桃、葡萄柚、橙、檸檬、柿子等傳統水果佔據出口主流,而香蕉、榴蓮、椰子、櫻桃(車釐子)、龍眼、山竹、火龍果、菠蘿等熱帶水果位居進口量前列。

這些熱帶水果新奇、高端、可口,還常被冠以「網紅水果」。只是由於氣候、土壤等地理條件的限制,產量少,產出季短,中國人「愛而不得」。

榴蓮只在中國少數地區能存活,進口迫不得已,而第二大進口水果車釐子,在冬季春節前後的需求旺季無法產出,也只能進口南半球的當季車釐子。如今,中國車釐子80%從智利進口,智利車釐子出口總額的90%也由中國買單。

自然條件之外,讓進口水果更得中國消費者歡心的另一重大因素,則是育種、種植、管理、品控等人爲條件更優。

獼猴桃正是一個典型。如今新西蘭佳沛獼猴桃(又被稱作奇異果)在國內市場搶盡風頭,但其實獼猴桃原產地在中國,中國獼猴桃在全球產量也最高。

由於中國國內水果版權體系還在初期階段,哪怕擁有幾乎所有的獼猴桃品種,育種之路也很艱辛,新品種的版權賣不出去,無利可圖;而新西蘭佳沛每年給研究院撥款數百萬,200多人專門研究品種改良。另外,中國水果品牌意識也很薄弱,也沒建立起標準化生產製度與穩定的果園產區;而佳沛與果農、果園高度合作,施行統一的種植、管理和採摘標準,一步步取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因此,除了特殊的熱帶水果,國產傳統水果也出現了進口依賴。如今,盒馬、叮咚、小象、百果園等連鎖超市裡供應的大多是進口香蕉。除了365天全年穩定供應以外,進口香蕉的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處理、冷鏈運輸都更爲理想,能有效減少耗損、提升品控、延長保鮮。

更重要的是,過去「物以稀爲貴」,進口水果雖然好吃,但大多價格昂貴,可如今進口水果也變得平易近人了。比如進口車釐子,不僅比中國本土櫻桃果實更大,味更甜,風味更濃,還因爲果皮厚、硬度高而更耐運輸和儲存——儘管漂洋過海經過45天來到中國,車釐子的均價仍然低於本土櫻桃。

進口水果,不僅由於高端、稀缺而受消費者喜愛,還因品質、商品化程度高被市場選擇。

三、打破地域和時令,靠的是什麼?

荔枝,是古代貴族水果的代表,從嶺南或四川運往北方路途遙遠,荔枝也極易變質,保鮮難度高,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非達官顯貴不可品嚐。

但如今,物流與保鮮已不再是中國人吃荔枝的難題。人們學會在成熟前採摘,修建冷庫,還發明瞭冰水沖洗、0.1%維生素C溶液浸泡,再加以低氧包裝、零下35℃速凍的保鮮科技,配上不斷髮展的冷鏈物流,「水果自由」近在咫尺。

但藍莓等水果實現鮮果全年供應的原因不止於此,基於種植技術的提升與種植產地的增加,中國水果種植嘗試挑戰地理與氣候的限制,將果苗從南種到北,從東種到西,這才使得藍莓在一年之間各個時間都有成熟的品種,延長了藍莓的供應週期。

但也有部分果農,爲了搶先上市,賣出高價,濫用化肥、脫酸劑,或提前採收等手段,比如耙耙柑原上市時間2~3月,卻通過「科技與狠活」在11月份提前上市。消費者雖然錯季吃到了水果,卻不見得是好事。

四、被製造的「超級水果」,還有哪些附加價值?

「超級水果」是2004年,美國兩位食品行業分析專家朱利安·梅爾廷和卡爾·克勞福德合作著書《成功超級水果戰略》中提出的概念——感官誘人、新奇、方便、供應量可控、有潛在健康益處,以及配套全方位的市場營銷,就能打造超級水果。因此,「超級水果是被有意製造出來的」。

從前,本土、易存活、易種植的水果,纔是尋常百姓家最常接觸的水果,比如棗、桃、李、梨、石榴。而超級水果是生產力發展、時代變革的產物。

當進口習以爲常,技術戰勝自然,人們願意花在水果身上的錢越來越多,自然有人想要通過增添附加價值,投資押注那些還未開發、卻頗具消費潛力的水果,打造新星。新奇的重要性,在於能給消費者帶來非慣性的體驗,更能夠使「水果操盤手」從零開始搶佔市場。

在業內人士看來,藍莓是最具「星光」的那一個。消費者眼中,它的顏值、功效和營養價值均位居榜首。

2008年,聯想等企業投資藍莓種植,藍莓以其富含花青素、能護眼的功效很快打入中國市場,時至今日,它在水果界的地位依舊牢固,價格持續高漲。據惠農網數據,2024年1—10月,藍莓10個月平均價格爲95.2元/kg,比2023年同期增加了31.67%,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37.07%。

進入網絡時代、直播賣貨時代,水果的營銷變得更加容易。一篇《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釐子》就能掀起滔天流量,搭配車釐子的進口高端屬性、紅彤彤的喜慶外表,將外國櫻桃捧成年貨必需品。

成爲網紅水果很容易,油柑、黃皮、芭樂等小衆水果紛紛走紅,但想要成爲真正的超級水果,卻沒那麼簡單。在宣傳的狂轟亂炸下,健康屬性、文化符號、情緒價值都能成爲消費者盲從買單的理由,但感官誘人、方便、供應鏈可控更是根基。

五、中國人吃水果,越來越便宜了

這幾年,「車釐子(櫻桃)自由」「榴蓮自由」「荔枝自由」等話題接連出現,曾經的高價、天價水果價格被打下來,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實際上,在水果產能飛速擴張的背景下,不僅是這些貴族水果,所有水果都在普遍降價。

物以稀爲貴,隨着生產技術、生產規模的發展,營銷溢價效應的消失,水果價格下降是必然的趨勢,荔枝也從貴族水果變成了平價水果。

但水果產量增幅巨大的同時,近十年,園林果園面積僅增加9%——中國的水果種植,仍然更傾向於靠天吃飯;個體農戶或家庭經營的果園,仍然是當前中國果園面積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也導致了跟風種植和產能過剩引發的價格波動。

比如陽光玫瑰就是個讓業內人普遍痛心的例子。陽光玫瑰自2006年從日本引入,2016年技術成熟後逐漸推廣,引起巨大反響,最高價曾經達到300元/斤。利益驅使下,果農們紛紛引進陽光玫瑰,枝蔓開遍大江南北,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10萬畝增長至2023年的超120萬畝。

陽光玫瑰的「好養活」原本是個優點,但慢慢地變成了缺點。業內人士表示,陽光玫瑰的最佳畝產應該控制在2000斤左右,但許多農戶盲目追求高產,畝產量達到5000斤甚至上萬斤。

哪裡都能種、怎麼種都能活,讓陽光玫瑰的供應巨幅提升。同時,爲了節省人工成本、提高產量而不捨得疏花疏果,也導致市場裡的兩串陽光玫瑰,雖然叫着同一個名,甜度、風味、口感卻差別巨大。

「爛大街」的陽光玫瑰價格被打下來了,品質卻回不去了。

六、一味迎合市場,水果越來越甜

糖分保持能量,誘發多巴胺,嗜甜,是人類的天性。

百果園按照鮮度、脆度、新嫩度、香味和安全性,把水果分爲A、B、C三個等級,但在外行眼中,新鮮的、甜的水果就是好的水果。比起虛無縹緲的「風味足」,「甜味足」更好實現、更容易掌控。

專家們培育出含糖量更高的、糖酸比更低的品種,選擇白晝更長、晝夜溫差更大的生產地,種植園研究更精細的栽培技術——從育種到種植,水果的改良方向就是越來越甜,連普遍印象裡酸甜風味的李、藍莓、橘子等水果,都在向「純甜」進化。

據網易數讀整理,從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間,葡萄中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包含糖、酸、維生素,與含糖量正相關,含糖量指在20°C情況下,每100克水溶液中溶解的蔗糖克數)從14.72%提升到19.03%,杏從11.52%提升到14.58%,漲幅超過20%。

儘管含糖量就是「甜度」,但吃到嘴裡的水果太甜,也不全是含糖量的問題。

水果甜度更重要的影響指標其實是糖酸比。百香果的含糖量普遍在13%~15%,比西瓜的10%~12%高,但西瓜卻更符合人們對「甜」的預期,就是因爲含酸量低。

因此,市面上很多所謂的「增甜劑」,有的是能增強光能轉化效率的鉀肥,用多了就成了積累糖分的手段;還有的就是脫酸劑,能抑制水果中檸檬酸等有機酸的生成,但過量會使酸甜失衡,甚至導致藥劑中砷酸鹽、鉛、汞等重金屬成分在體內累積,果樹、土壤也會中毒衰退。更令人憂心的是,很多「增甜劑」是三無產品,含量不明,危險更大。

當甜味霸佔水果,水果從業者只關注甜味,消費者們又開始覺得「膩味」「無聊」,過度討好消費者到最後,反而被消費者厭惡。

七、從水果大國,走向水果強國

中國水果的近六十年,是一條從零到一的逆襲之路。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但如今成爲水果生產大國,更多靠的不是經驗,而是善於學習、改造、超越。比如因爲中國人偏好脆的口感,就把引進的軟藍莓改成脆藍莓;中國人吃水果不想髒手,就改造出能剝皮的果凍橙、耙耙柑。

如今市場上流行的枇杷、山楂、龍眼、楊梅品種等皆是中國原產,可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市場上份額更大、討論度更高的蘋果、葡萄、草莓、梨、柑橘等水果的有名品種,多源自外國引進。

據報道,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園藝種質資源庫負責人王力榮曾表示,國外引進品種佔全國果樹栽培面積的40%,而像蘋果、葡萄等外來樹種的國外引進品種市場佔有率在50%-90%。

尤其是日本。紅富士、巨峰葡萄、陽光玫瑰、紅顏草莓、耙耙柑(春見)、醜橘(不知火)、黃秋梨、富有脆柿、貝貝南瓜等,都是日本培育出來的。

雖然在引進這件事上做得聰明,但中國水果也有自身的問題。類似獼猴桃這樣,從本土走出國門,卻又從外國引進回來的案例也不在少數。

一是水果版權的保護,培育好的種子甚至被外國買去,目前還沒有明確的解決方式;二是中國水果行業始終利潤較低,經常發生「果賤傷農」的情況,還需構建良性的生態;三是中國的運輸、冷鏈佈局也仍然不夠,截至目前,中國的果蔬冷鏈覆蓋率僅爲35%,對比日本,全國的冷鏈覆蓋率超過90%,美國97%,水果流通、銷售過程中損耗率居高不下。

最近幾年,除了「水果自由」以外,「水果刺客」的抱怨也屢屢出現。中國是水果種植大國,卻不是水果種植強國,還有一系列升級亟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