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西進 大陸第一即臺灣第一
旺報社評
大陸科技產業進步全球有目共睹,本系列陸續解析大陸在5G、行動支付、光電、高鐵、無人機、動力電池、人形機器人、氫能等領域如何取得世界第一地位,及其對世界造成的影響。其實不止如此,大陸在量子計算、AI、核能、生物醫藥、微處理器等方面也取得長足進步,而且大陸是全球專利申請最多的國家,代表創新可以永續。這些成就不僅改變了大陸本身,也重塑世界對中國的認知,臺灣需客觀理解並接受此一事實。
客觀理解 正視大陸進步
大陸這些世界第一,將爲世界帶來更多公共財,其中以基礎建設最明顯。譬如高鐵,以建設承包、技術輸出、裝備供應、運營合作等方式輸出,已覆蓋22個國家和地區。再如參與開發中國家能源、數位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讓非洲、中南美許多中低度開發國家獲得跨越式進步。中國大陸與非洲國家合建光電站,裝機容量超過1.5吉瓦(GW),爲超過百萬家庭提供電力。
陸企積極參與非洲國家網路建設,服務超過9億人,並建設多個大型資料中心,讓5G應用於非洲礦山開採、城市管理及民衆日常生活,非洲一些國家網路經濟活躍,就是5G普及的貢獻。大陸並未將「世界第一」藏私爲排他性、壟斷性的特權,而是透過商業模式,讓技術造福全球更多人。
其次,大陸取得諸多「世界第一」,是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模式,再將成功模式爲開發中國家和地區發展提供借鏡。大陸科技研發與新技術創新起步晚於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但幾十年來的堅持,最終彎道超車。
大陸綠能也有機會成爲「世界第一」,在光電、動力電池、氫能等領域已具備領先的優勢,正從「產品出口」升級「標準引領」,將重構全球能源模式及產業供應鏈。截至2024年,大陸已與百餘國家或地區展開綠能專案合作,如阿根廷高查瑞光電站、衣索比亞阿達瑪風電計劃等,爲在地國提供清潔、安全、可靠的能源供應,解決這些國家用電難與貴的問題。大陸將本身碳中和目標與全球氣候治理深度結合,形成「中國創新—全球受益」的新型領導力範式。這意味着大陸將在全球未來變革中擁有更多話語權,乃至扮演引領者角色。
創造機遇 兩岸強強相加
對臺灣而言,正視大陸這些世界第一,是正確處理兩岸關係的第一步。大陸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一窮二白,仰賴外資與國外技術的國家,大陸科技創新能力,讓大陸產業逐漸從「追趕者」轉身「規則引領者」。更重要的是,大陸培育的新興產業,潛藏着世界未來的發展方向,臺灣不能視而不見。臺灣不僅要正視大陸的成就,更要正視大陸取得成就的制度、環境因素。
大陸機器人制造領先全球,其中一些關鍵零組件與原料由臺商供應,已成爲大陸不可或缺的一環,足見兩岸經濟連結非常深。大陸對兩岸經濟合作抱持期待,國臺辦副主任趙世通日前表示,兩岸在科技領域有合作的基礎和互補的優勢,尤其AI的合作有無限可能。他建議由產業界開始,攜手打造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供應鏈。
臺灣沒有規模優勢,依靠企業家掌握世界潮流、工人的工匠精神,加上中國人強烈的成就動機與打拚精神,造就了臺灣的經濟成就。川普政府在「讓美國再次偉大」政治正確指導下顛覆自由貿易,過去數十年臺灣藉自由貿易機制所建立的局部優勢可能流失,臺灣經濟面臨不確定的危機。
面臨這場不確定危機,臺灣需要一場「二次西進」,臺灣在全球製造鏈上若干局部優勢,尤其在精密、尖端製造方面,可結合大陸諸多「世界第一」創造強強相加的機遇。臺灣經濟體太小,不足以形成可持續內循環,諸多產業需要進入大陸市場,內需服務業更需要大陸資源挹注。
兩岸強強相加的設想能否成真,關鍵在臺灣能否看清趨勢、大陸是否有氣度,放下政治設限。對兩岸關係的未來而言,建構合作空間就是修築和平之橋樑。(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