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如果有事...各國會相助?華府智庫分析「這四組」揭殘酷真相
面對臺海可能爆發重大沖突的風險,華府智庫最新報告指出,印太地區與全球其他國家的應對態度將深刻影響局勢走向。(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面對臺海可能爆發重大沖突的風險,華府智庫最新報告指出,除了臺灣與美國的準備外,印太地區與全球其他國家的應對態度將深刻影響局勢走向。其中,東南亞國家角色關鍵,卻長期缺乏具體規劃。報告建議,美方應以規劃「人道撤僑行動」爲起點,促使東南亞國家開始正視並思考臺海衝突可能帶來的安全與地緣政治後果。
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昨天發佈「對臺灣突發事件的區域與全球應對」報告,探討美國和臺灣以外的國家將如何因應臺灣重大突發事件,並提供政策建議。
該報告指出,若陸對臺動武並以「統一」爲近期目標,這將不只是臺海議題,更是可能重塑印太乃至全球安全結構的重大事件。東南亞諸國雖多采取中立立場,但與美中雙方的防務與經貿關係錯綜複雜。報告認爲,透過協助東南亞各國思考一旦爆發衝突時的撤僑需求,可成爲引導其政府進一步規劃因應戰略的務實切入點。
除了結構性因素之外,四個國家羣體的迴應,也將在決定臺海重大危機走向上發揮關鍵作用:
1.第一組是日本與菲律賓。這兩個美國盟邦位處前線,不僅可能成爲美軍部隊的駐地,也最容易受到中國軍事報復的威脅。
2.第二組是美國的緊密盟友與夥伴:南韓、澳洲與印度。這些國家地理位置較遠,離主要戰區較遠,但他們必須考量自身安全利益與未來與美國關係的連動影響。
3.第三組國家包括東南亞其他國家。泰國與新加坡須考慮其與華府的防務關係;而柬埔寨、寮國與緬甸則可能受到北京施壓,要求提供協助。其他東南亞國家則可能採取刻意中立的立場。
4.第四組是歐洲與其他全球國家。歐洲各國如今對臺灣的關注日益提升,許多國家將臺海情勢與烏克蘭危機相提並論。然而,這些國家與中國關係不一,以及缺乏對外投射軍力的能力,將使其直接介入臺海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則很可能選擇站在北京一方,這些國家不僅缺乏軍事能力,也缺乏政治意願,更不用說地理距離較遠,恐不會來協助臺北。
根據報告分析,有幾項關鍵發現如下:
1.若臺灣本身不展現強烈抵抗意志、且美國未進行大規模介入,幾乎沒有其他國家會主動支援臺灣。
2.地理上的鄰近性會讓一國在防衛臺灣問題上利害關係更大,但這種靠近同時也讓該國更容易成爲中共報復的對象。
3.任何臺海衝突都將造成嚴重經濟損害,各國將試圖在保護自身經濟利益(特別是對高階半導體的取得)與儘快結束衝突之間取得平衡。
4.各國的選擇將反映其國家利益與價值觀,但這些反應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國的作爲。
美國決策者若希望在臺海危機時建立有效的聯合防衛聯盟,應採取下列行動:
1.優先防止臺海危機發生。
2.強化與臺北的溝通,讓其瞭解臺灣自身的迴應將成爲決定外援的關鍵,包括展現決心與能力。
3.預期其他國家參與有限,但應具創意地探索可能的干預方式。
4.深化亞太區域內部以及歐亞跨區安全合作,納入美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