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張壁古堡:戰火中的平民庇護所

張壁古堡內地道一隅。(作者提供)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漢人與北方民族活動範圍的接壤處,歷朝戰亂不斷,但是後來的族羣融合,又造就了山西文化樣貌的豐富多元。在上述背景下,山西有不少古蹟,而張壁古堡是其中一個具獨特性,卻較少爲人所知的地方。

●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道堡壘之一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介休市郊,建造的時代已難以確認,較被接受的看法是北朝(十六國)時期,距今約1600餘年。張壁古堡在太原盆地南緣,汾河東岸,靠近晉中盆地。東臨太行山,西近呂梁山,屬於華北重要交通樞紐。往南可通長治、臨汾,往北至太原,東、西則分別連接河北、陝西。因此,自古以來,此處就是中原與北方草原勢力的衝突地帶。唐宋以降,村落逐漸繁盛,居民爲防禦盜匪與戰亂,築起高牆,開掘地道,以求自保。明清時期,堡中商旅匯聚,成爲汾西一帶人口的集散地,但也同時歷經不少戰火。今日的張壁古堡,被譽爲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道堡壘之一,置身其間,如同閱讀一部鮮活生動的傳統民防史。

對一般人而言,「古堡」做爲中國的地名似乎並不普遍;事實上,「堡」與民間較熟悉的「城」、「寨」類似,皆是中國傳統建築常見的規制,這在地方誌與古建築的相關書籍皆有記載。大抵而言,「城」是正規的行政與軍事單位,城區內兼有商業與居住的功能,由城牆環繞,通常有四個城門。「堡」的功能則側重軍事防禦,大多有兩個堡門,堡內可供軍隊駐守與平民居住。相對於前二者,「寨」是規模最小,屬於村落或富豪望族構築的軍事防禦據點,通常只有一個門,常見於山地或邊疆。

張壁古堡面積不大,東西374公尺,南北244公尺,城堡周長1300公尺,堡牆大多構築或重修於唐代至明清時期。古堡依山勢而建,南高北低,左、中、右三面緊鄰山溝,背靠綿山,屬於易守難攻的軍事防禦工程。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外另有一座提升防禦能力的甕城。

張壁古堡地道內水井。(作者提供)

張壁古堡最爲人所稱奇的是古堡下方的地道系統,共有三層,其分出的支道綿密複雜、交錯縱橫。但因多次地震與年歲耗損,大部分皆已塌陷或淤塞。目前僅清理出約1000公尺供人蔘觀,據估計,此部分可能僅佔地道原長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從現有可見的地道遺蹟,以及參考中國其他類似的古地道「進、退、攻、防、藏、逃」設計構想,可大略瞭解張壁古堡的地道系統有幾個功能。

一、軍事防禦。地道的原始設計是連通城堡、寺廟、民居,一旦外敵攻入,村民可以利用地道迅速轉移;出現在敵軍未能察覺的據點,攻其不備,以突擊的方式逼退入侵的外敵。

二、隱蔽避難。地道通往村中多數院落,民居內的隱蔽處可能就是地道入口,當地導遊即介紹一間民居的衣櫃,其中就藏有地道的入口。村民可在戰亂或盜匪來襲時迅速隱匿至地下,地道內目前發現水井與多處通風口,可保障村民長時間藏身。

三、物資儲備。地道內建有專門的糧食、兵器存放室,平時可當倉庫使用,在危急時則供應整個村落所需,維持自給自足。地道甚至設有馬廄,必要時可轉移安置村民平時蓄養的牲口。

四、突圍逃生。部分地道出口的原始設計,可能巧妙隱藏於堡外山坡、田地之中,居民一旦察覺已在軍事防禦上處於劣勢,可由地道逃出至村外。

張壁古堡地道內窯洞。(作者提供)

在當地導遊的引領下進入地道,一股溼冷的氣味迎面而來,燈光昏黃,腳步聲在狹窄的甬道里迴盪,彷彿能感受到古人避亂時的焦灼心情。古堡原就位於土質堅硬的黃土高原,雖已歷經數個世紀,現存地道的結構尚稱厚實。地道高約兩公尺,多數地段僅容一人通過,除了主幹道之外,也有若干支道通往他處。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是古人放置油燈的地方;中層地道也有幾個可容數人棲身的窯洞,可兼具藏匿、休息、聚會等用途。

地道構成了張壁古堡的物理防禦系統,而村內宗教祠廟密集,這無疑又爲居民建立了一道更堅實的精神防禦系統。儘管古堡面積不大,但涵蓋了南北兩個宗教建築羣,現存宋元明清各時期的寺廟21座,以可汗祠與空王行祠最爲著名;其他主要廟宇包括關帝廟、三大士殿、呂祖閣、真武殿、西方聖境殿、地藏王菩薩殿、二郎廟等。

可汗祠是南堡門廟宇羣的主體,也是張壁村的最高點,原爲宋代建築,明代時曾重修。主殿供奉一位可汗神像,至於此位可汗的確切身分並無定論。一種說法認爲可能是隋末起兵的劉武周,因他後來依附突厥而曾受封爲可汗。另一說法認爲是北齊名將斛律光,斛律光雖無可汗封號,但因是胡人,民間感念他保衛國家的戰功,因而興建可汗祠奉祀。

空王行祠。(作者提供)

空王佛是山西介休一帶的地區性民間信仰,傳說隋末唐初的高僧志超修行成佛,入滅後,其生前居住的寺院被賜名爲空王寺,空王佛的信仰也自此流傳。張壁古堡的空王行祠重修於明朝萬曆年間,殿內山牆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製精緻。行祠前廊立有兩個被專家認爲藝術價值極高的琉璃碑,碑身通體爲孔雀藍釉,碑文用黑字書刻,碑帽則有黃、綠二龍戲珠圖案。

可汗祠與空王行祠,一武一佛,一外一內,正映照了在胡漢交錯的地理環境中,張壁古堡面對戰亂所孕育出的獨特民間信仰。

初秋走在張壁古堡,暖陽中山風吹來,氣候涼爽宜人,幾個村民在老樹下閒聊,笑語盈盈。兩、三位小販將當地農產品擺放在路旁,見有來客則熱情招呼,也是一派輕鬆自在。遙想千百年綿延的戰火,身處亂世的黎民百姓何其無辜與無助!如今烽煙已遠,這座曾經以「地下地道、地上祠廟」,建構軍事防禦、心靈依靠雙重守護來自保的老村落,應該可以卸下歷史的重擔了。(林聰吉/大學教授)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