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遊海南島 聊聊黎族
海南島旅遊。(作者提供)
華人有句話常說,行不改姓,坐不改名。意謂我們堅持自己的祖宗姓氏,和來源出身,並且引以爲傲,因爲它們是與生俱來,而且永不更改。另外有句俗語,用來吹牛時消遣他人,就說某事如果不對,「我跟你姓」。意思就是改名換姓的話,就是數典忘祖,這是奇恥大辱,有點像是認賊作父。
小弟姓黎,自幼自我介紹時,總有些困擾。因爲這個黎字,有點複雜,不是木子李,或者是三橫一豎的王,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清楚。剛開始就用法國巴黎的黎,但是Paris是譯音,小弟後來唸了番文系就知道,法國首都巴黎,如果翻成8個梨子的八梨,也沒錯,所以不妥。說是民國初年大總統黎元洪的黎,又擔心此人的歷史褒貶不一。如果說黎明清晨,文藝腔太重,又有點拗口。如果說港星黎明,別人未必知道。如果說黎民百姓,似乎又太深奧了。於是就卡在那兒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也想起國中時的地理課,讀到海南島特別行政區,有個黎母嶺,同學就瞎起鬨,問說黎母嶺是你的媽媽本來住在那兒嗎?可是小弟祖籍湖南,家母是桃園客家人,來自廣東梅州之類,根本也和現在海南省的黎母山,並沒有關聯。
倒是今夏出遊海南島,知道此地的原住民,有一支就叫黎族,可惜也與我無關。小弟是湖南黎姓人家,我親訪河南老家族譜館,根據史料記載來溯源之後得知,應該是所謂中華三祖之一的蚩尤後人。因爲蚩尤和黃帝在涿鹿大戰敗後,向南方遷徙,就散居在中原南部各省,爲九黎族一員,而九黎族又爲三苗族的始祖,所以我們屬苗族,無緣海南島的黎族。而黎族和黎姓,實爲不同的種族系統,交集的黎字,可能只是巧合罷了。
黎族爲少數民族的一支,雖然他們不如其他爲世人所熟知的少數民族如壯族、彝族和苗族等等。但是他們歷史悠久,民風純樸,習俗獨特,只要曾在古代中國發展史上留下過足跡的每一個民族,都應該被世人所銘記和推崇。雖然黎族在現代社會中比較陌生,而且它的人口總數大約只有約146萬,但是它的民族發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百越」部族其中的一支,叫做「駱越」。從歷史角度來分析,也可以得知黎族的祖先,應該是生活於先秦南方沿海一帶。
至於爲什麼叫做黎族,各種說法不一,如「黎」有衆多之意,如「黎民」;或「黎」是黑色,如「面目黎黑」。另有以下兩種可以作爲參考。第一種說法是離開的「離」,因爲漢人稱呼他們爲黎族,是因爲海南島與陸地接壤比較少,所以感覺像是被海水包圍,而遠離陸地的這一個族羣,實際上也證實了黎族是海南島最早居民的猜測。最早在唐朝晚期,也有史書記載,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主要是以撈捕紫色的貝類販賣爲生。第二種說法是俚俗的「俚」,「黎」爲其代字。因爲也有史書記載,生活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已經有三個世代沒有人登上其他的陸地。因此黎族人藉此在國境之南的海角樂園,可以躲避大陸內地的戰亂和外族的討伐侵略。
目前黎族人主要分佈在海南島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小弟海南島此行,途經昌江、樂東、東方、三亞,見識到許多黎族的文化習俗和社會背景,還有他們的傳統服飾和飲食特色,例如他們的醃製食品,用陶罐封存製作的肉茶和魚茶,以及檳榔。他們的錦繡衣裳稱之爲黎錦,而他們的陶器工藝製品就稱爲黎陶。而日常生活中他們習慣嚼食檳榔,就像我們吃口香糖一樣方便自然。
此番來到海南島,深深愛上這樣的南國風情,也開始喜歡黎族的一切,包含他們的黎錦黎陶和黎族的飲食等等。小弟一介黎姓子民,也想在此磨蹭一下黎族的光環,就說黎本是離,姓黎的人感覺疏離一些,根本是天性,不是故作姿態。加上小弟的媽媽是客家人士,總是作客他鄉,從來也就不是主體所在,或潮流所趨。所以小弟孤絕疏離,離羣索居,也怪不得我,原來骨子裡血源若此,自有脈絡可循,既是離人,又爲過客,邊緣一些,內向孤僻,只是剛好,並不算意外呢!(黎家慶/英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