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當南京成爲不再遙遠的名字

城磚巨大而厚重,石縫間的青苔靜靜訴說着歲月。(圖/中新網)

在收到公司通知支援南京廠歲修的那一天,南京對我而言,仍只是一個出現在課本里的名字。它與歷史課上的長江天塹、六朝古都、民國首府並列,是地圖上的一顆星,隔着海峽,隔着想像,遙遠又模糊。

「一個月的支援常駐。」主管說的時候,我腦中浮現的是繁忙的專案進度表、陌生的辦公室,以及每天往返兩地的地鐵。始料未及,也不敢想的是,這趟旅程會在我心裡開出一扇窗,讓兩岸的距離在日常裡一點一點縮短。

降落在機場的那天,天空被厚厚的雲壓得很低。車子駛向市區,沿路的風景不斷切換,從高速公路兩側的農田,到高樓林立的天際線,像是一卷不斷展開的畫軸。南京的街道寬闊而筆直,路樹高大挺立,枝幹向兩側伸展,彷彿給城市撐起一頂綠色的穹頂。我想起臺南的榕樹,那種枝葉交錯的親近感,突然覺得,無論在哪座城市,樹總能讓人找到一種家的氣息。

週末的空檔,我獨自走向明城牆。城磚巨大而厚重,石縫間的青苔靜靜訴說着歲月。腳下的每一步,像是在跨越幾百年的時光。站在城牆上俯瞰秦淮河,水面映着藍白的天色,我想起臺南的運河,水流緩慢,承載着一座城市的呼吸與記憶。

不久後,我又去了中山陵。拾級而上,長長的石階似乎永無止境,四周松柏蒼翠,靜穆莊嚴。當我站在陵前回望,遠處羣山起伏,城市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厚重,更是一種民族記憶的延續,彷彿時間在此凝結,讓人不得不放慢腳步。

還有總統府。這座建築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是政治更迭的縮影。走在其中,既能看到清代遺蹟,也能看到民國時期的西式樓房。庭院靜謐,卻能想像當年車馬喧囂、人物往來的景象。這樣的空間,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歷史不是書上的文字,而是空間裡留下的痕跡」。

南京是一座歷史與現代緊密纏繞的城市。在地鐵站出口,可以直通商場的自動扶梯旁,卻掛着「夫子廟」的路牌。幾步之隔,便是燈籠高掛、遊人如織的古街。我在小販的叫賣聲裡吃了一碗鴨血粉絲湯,湯汁鮮辣,暖了心。那一刻我想起夜市裡的蚵仔麪線,兩岸的味道不同,但都是生活的味覺座標。

●與故人重逢

某個工作日的晚上,我接到一通陌生號碼的電話。

「你在南京?」對方的聲音帶着驚喜。

我愣了一下,竟是研究所時期的同學阿哲,他這幾年一直在南京工作。

週末我們約在老門東見面。他比印象中沉穩了許多,褪去了學生時期的青澀,眼角多了細紋,但笑容依舊爽朗。我們邊走邊聊,從校園回憶聊到現在的生活。他說自己已經習慣在秦淮河邊跑步,也學會了分辨不同季節的桂花香。

夜色下的老門東,小巷幽深,磚瓦之間透出昏黃的燈光。我們找了一家茶館坐下,窗外飄着細雨,茶香裡夾着淡淡的木頭味。阿哲說:「有時候我覺得,南京很像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朋友,你以爲了解它,其實還有很多故事藏在心裡。」我點頭,覺得他說的不只是南京,或許兩岸也是如此。透過螢幕或他人的口,多少會帶入一些私人偏心;唯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感受,才能真切評斷一事。沒有對錯,只有角度不同。中國有其優勢,臺灣也有讓人稱讚之處,各有各的好。懷着欣賞的角度去看待,會發現更多的美好。

●期待下班後的時光

常駐的日子裡,即便已經來到了分公司,科技業的節奏依舊相當快,與在臺灣無異,大部分時間仍在辦公室度過。會議、簡報、專案追蹤,一天接着一天緊湊而規律。但架不住同事們的熱情與直接,偶爾晚上下班,他們會拉着我一起去吃地道的鹽水鴨,或是點一份小籠包配熱豆漿。餐桌上不需要過多寒暄,食物像是一座無形的橋,輕輕就跨越了語言與習慣的差異。大家邊吃邊聊,話題從工作延伸到生活,從家鄉的風景聊到彼此的夢想。那一刻我發現,不論身處何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實都能在最平凡的餐桌上自然展開。

漸漸地,我開始期待下班後的時光。晚餐結束後,我常會在街上多走一會兒。夜風帶着一點涼意,街道卻熱鬧不減。攤販收拾貨物時,鍋鏟敲打鐵板的聲音和呼喊聲此起彼落;穿着校服的學生三三兩兩騎着單車飛馳而過,揹包隨着車速一顛一顛,笑聲迴盪在巷弄間。偶爾有路邊小狗跟着主人散步,輕快的腳步聲與車流聲交錯在一起。這些細碎的畫面,和臺灣的街景有着驚人的相似。

我甚至會在某些瞬間恍惚,彷彿自己正走在臺南熟悉的街道上。夜市裡的串燒味道和南京街邊的烤串香氣混疊在記憶裡,讓我難以分辨是故鄉還是異鄉。便利商店前等候的年輕人、夜裡依舊亮着燈光的書局、甚至電動單車停靠在路邊的模樣,都帶來一種既陌生又熟悉的錯覺。

當我停下腳步觀察,差異也會隨之浮現。南京的街道比臺南寬闊,行人過馬路時必須等更長的紅燈;共享單車幾乎遍佈每個角落,成爲城市裡最常見的顏色;而攤販的叫賣聲往往更直接,語速更快,像是在與時間賽跑。這些差異初看明顯,但隨着時間拉長,卻反而成了我感受這座城市脈動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對岸真實的樣子。圖爲星巴克南京首家非遺概念店。(新華社)

人們爲生活奔波,也在生活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幸。無論是南京還是臺灣,夜晚的街道上總有人拖着疲憊的身影回家,也總有人在小吃攤前停下腳步,因爲一碗熱食能療愈一天的辛勞。這樣的景象,讓我更深刻地體會:異鄉與故鄉之間,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遙遠,因爲生活最真實的樣貌,往往都如此相似。

一個月的時間很快過去。臨走前的最後一個週末,我又回到城牆邊。我沿着城磚慢慢走,試着記住每一個視角,遠處的高樓、近處的青磚、腳下的歷史。

當飛機從南京起飛,我透過窗子看見長江像一條銀帶蜿蜒在大地上。海峽的另一端,是我的家;這一端,是曾經的異鄉。而在我心裡,兩者的距離,已經比地圖上要近得多。

很多人問我,這趟南京之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我想,是在日常生活中看見對岸真實的樣子,不是新聞標題裡的熱詞,也不是社交媒體短暫而片面的切片,而是透過步行街的微笑、茶館的談話、餐桌間的笑聲,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切的溫度。

●選擇用更溫柔的方式去理解對方

這一個月,我看見了不一樣的南京,也看見了不一樣的自己。過去,我對對岸的印象像是隔着一層薄霧,輪廓模糊,顏色單一。抵達之後,霧漸漸散去,畫面變得立體,不再只是歷史上的文字。街口的早餐攤在黎明時分升起白煙,地鐵裡有人低頭刷手機,也有人閉眼小睡,老舊巷子裡傳來桂花的香氣,轉角又是霓虹閃爍的現代商圈。這座城市不再只是歷史的承載體,而是一個有呼吸、有情感的生命體。

我開始明白,理解從來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一次次具體的經歷上。當你和同事並肩走在下班的街道上,聊着明天的工作安排,也順便八卦誰的新發型更好看;當你和多年不見的同學在茶館裡重逢,談着彼此生活的變化,分享對未來的期許;當你嚐到一碗熱騰騰的鴨血粉絲湯,發現它和家鄉的蚵仔麪線一樣,能溫暖胃也能安定心,那些差異與距離就在不知不覺中被沖淡了。

歷史的河流綿延不斷,兩岸的故事也在其中靜靜流淌。我們無法抹去歷史的曲折與紛爭,但可以選擇用更溫柔的方式去理解對方。一次旅行、一次對話、一餐共食,都是在河面上架起的小橋。雖然它們看似微不足道,卻能在心與心之間鋪出一條可行之路。

在南京,我遇見了歷史,也遇見了當下的自己,一個願意放下預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感受的人。這段經歷讓我更加相信,兩岸的距離,從來不只存在於地圖上的公里數,而是存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走向彼此的那一步。

飛機從南京起飛時,長江在雲層下像一條銀色的緞帶,安靜地蜿蜒。海峽的另一端,是我的家;這一端,是曾經的異鄉。而此刻,我知道,它們已經在我的心中,彼此靠近了許多。(noise/臺南市)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