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南京不再是遙遠的名字
(圖/中新網)
在收到公司通知支援南京廠歲修的那一天,南京對我而言,仍只是一個出現在課本里的名字。它與歷史課上的長江天塹、六朝古都、民國首府並列,是地圖上的一顆星,隔着海峽,隔着想像,遙遠又模糊。
「一個月的支援常駐。」主管說的時候,我腦中浮現的是繁忙的專案進度表、陌生的辦公室,以及每天往返兩地的地鐵。始料未及,也不敢想的是,這趟旅程會在我心裡開出一扇窗,讓兩岸的距離在日常裡一點一點縮短。
降落在機場的那天,天空被厚厚的雲壓得很低。車子駛向市區,沿路的風景不斷切換,從高速公路兩側的農田,到高樓林立的天際線,像是一卷不斷展開的畫軸。南京的街道寬闊而筆直,路樹高大挺立,枝幹向兩側伸展,彷彿給城市撐起一頂綠色的穹頂。我想起臺南的榕樹,那種枝葉交錯的親近感,突然覺得,無論在哪座城市,樹總能讓人找到一種家的氣息。
週末的空檔,我獨自走向明城牆。城磚巨大而厚重,石縫間的青苔靜靜訴說着歲月。腳下的每一步,像是在跨越幾百年的時光。站在城牆上俯瞰秦淮河,水面映着藍白的天色,我想起臺南的運河,水流緩慢,承載着一座城市的呼吸與記憶。
不久後,我又去了中山陵。拾級而上,長長的石階似乎永無止境,四周松柏蒼翠,靜穆莊嚴。當我站在陵前回望,遠處羣山起伏,城市在霧氣中若隱若現。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厚重,更是一種民族記憶的延續。
還有總統府。這座建築不僅是歷史見證,也是政治更迭的縮影。走在其中,既能看到清代遺蹟,也能看到民國時期的西式樓房。庭院靜謐,卻能想像當年車馬喧囂、人物往來的景象。這樣的空間,讓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歷史不是書上的文字,而是空間裡留下的痕跡」。
南京是一座歷史與現代緊密纏繞的城市。在地鐵站出口,可以直通商場的自動扶梯旁,卻掛着「夫子廟」的路牌。幾步之隔,便是燈籠高掛、遊人如織的古街。我在小販的叫賣聲裡吃了一碗鴨血粉絲湯,湯汁鮮辣,暖了心。那一刻我想起夜市裡的蚵仔麪線,兩岸的味道不同,但都是生活的味覺座標。
某個晚上,我接到研究所時期的同學阿哲的電話,他這幾年一直在南京工作。我們找了一家茶館坐下,阿哲說:「有時候我覺得,南京很像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朋友,你以爲了解它,其實還有很多故事藏在心裡。」我點頭,覺得他說的不只是南京,或許兩岸也是如此。透過螢幕或他人的口,多少會帶入一些私人偏心;唯有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感受,才能真切評斷一事。中國有其優勢,臺灣也有讓人稱讚之處,各有各的好。懷着欣賞的角度去看待,會發現更多的美好。(noise/臺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