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愛豬肉!國父喊吃豬血補鐵…《本草綱目》卻說多吃豬肉傷身

圖爲豬肉示意圖。圖/AI生成

豬肉在臺灣是普遍的肉類來源,1960年代後,豬肉外銷甚至成爲重要外匯之一,一直到1997年口蹄疫爆發,才讓豬肉的出口受到影響,到了2020年6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認定臺灣本島、馬祖及澎湖不是口蹄疫的疫區之後,豬肉出口才又慢慢起死回生。

臺灣的豬肉出口大宗是日本,他們有多愛臺灣的豬肉呢?且讓我們看一下當地媒體的特色介紹文:

「由於臺灣爲亞熱帶國家,豬舍經常使用淋浴清洗保持清潔,與其他國家相比,飼育時間較長,肉甜無腥味,脂肪口感的比例絕妙。」

看到這樣的敘述,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可是如果你是穆斯林、猶太人,或者是部分的基督徒,可能會對它敬謝不敏。根據歷史學者的研究,這些信仰的人禁食豬肉的原因除了宗教典籍的記錄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認爲豬是雜食動物,不愛乾淨,

是某些疾病重要的傳染源,在這裡不多贅述,讀者們可以上網查找相關的訊息。

明代以前,中國人和禁食豬肉的西方人一樣,對豬的評價也不是很高,甚至覺得「有害」。例如《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談到豬時,說牠「水畜而性趨下,喜穢也」,他甚至引用《延壽書》的敍述,指出豬面臨被屠宰時,難免會受到驚嚇,情緒會傳到牠身上,因此「驚氣入心,絕氣歸肝,俱不可多食,必傷人」。

看到這裡是不是怪嚇人的?我還沒有講到「豬腎」呢,在今日,它可是冬令時節重要的養生補品,配上熱熱的麻油湯,是很多人在寒冷氣溫裡,一心向往的美食之一。但是你知道嗎?在《本草綱目》裡,李時珍引用歷代醫家的看法,認爲豬腎「雖補腎,久食令人少子」,說白話一點,就是中醫講的腎虧。因此,若你在中華民國初建立時創辦的《時事新報》裡,讀到有人說豬肉是「痰敵」─即久咳成癆的原因,也就不足爲奇了。

《怪奇醫學研究所2:吃土有益、糞便能入藥、性高潮可以治鼻塞……72個真實發生的怪奇事件》。圖/時報出版提供

到了晚清時,由於西方醫學的傳入,相關的營養學慢慢被中醫所接受,人們對豬肉及其內臟不再有所顧忌,像是李時珍認爲「豬腦」有損男性陽氣的觀念,就被「吃腦補腦」的想法所取代,遑論古代中醫典籍裡不具任何營養價值的「豬睾丸」,竟也成了某些人餐桌上的佳餚。

我沒有唬弄你,就連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裡,也把現在菜餚裡常見的「豬血」放在他「行易知難」學說的第一章〈飲食爲證〉:

「蓋豬血所涵之鐵,爲有機體之鐵,較之無機體煉化鐵劑,尤爲適宜於人之身體,故豬血之爲食品,有病之人食之,故可以補身,而無病之人食之,亦可以益體。」

一樣的豬肉,在東西方古時與今日的歷史中,竟有那麼多重的面向,是不是令你歎爲觀止?

(本文摘錄自《怪奇醫學研究所2:吃土有益、糞便能入藥、性高潮可以治鼻塞……72個真實發生的怪奇事件》,時報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