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秋季氣溫偏高、雨量多 恐有1至2個颱風侵襲
臺灣秋季氣溫偏高、雨量多,恐有1至2個颱風侵襲。(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時序將步入秋季,中央氣象署今說明秋季展望,預估臺灣氣溫正常至偏高、雨量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大,也觀察到反聖嬰現象發展趨勢,依過往經驗,秋季降雨偏多,且颱風活動區域有較靠近臺灣趨勢,可能有1至2個颱風影響臺灣,且秋臺可能受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北部與東北部將有較明顯風雨。
中央氣象署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蔡明亙攝)
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說明,今年7月陸續受到颱風、低壓帶及西南氣流影響,降雨時間長、雨量大,創下1951年以來7月雨量最多紀錄,8月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除楊柳颱風影響期間外,主要爲高溫炎熱、午後有短暫雷陣雨的天氣。
黃椿喜提到,今年7至8月累積雨量989.3毫米,達到氣候值606.9毫米的1.6倍,也是1951年來第二多,因下雨天數多,整體日照時數333.4小時偏少,約爲氣候值425.3小時的8成,歷史最少爲1972年的318.1小時,也是1951年以來次少的狀況,若單看7月也是最少的月份,整體而言,今年盛夏全臺氣溫偏低,雨量偏多,日照時數少,也進一步顯示在氣候變遷暖化背景下,暖化趨勢仍持續影響。
颱風方面,今年盛夏共生成11個颱風,其中7月就有7個颱風,爲1958年以來第三多,6月前相對少、8月有4個,整體加起來接近氣候值。
展望未來一季9至11月,黃椿喜表示,目前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西暖東冷的型態,反聖嬰現象有發展趨勢,秋季至冬季有機會達到反聖嬰程度,之後就會回到正常的機率是最高,但預測仍有不確定性,需持續觀察。
黃椿喜說明,依過去類似海氣狀態分析結果顯示,秋季臺灣降雨偏多,且颱風活動區域有較靠近臺灣趨勢,但不同案例對臺灣影響程度不同,檢視氣象署及各國數值模式預報資料綜合研判,預估今年秋季臺灣氣溫爲正常至偏高,雨量則以正常至偏多的機率較大。
若逐月分析,9至10月溫度偏高,11月正常;雨量9月沒明顯訊號,10至11月正常偏多。黃椿喜說,值得一提的是,10至11月後,中部與南部雨量基期氣候值低,到10至11月後即使偏溼,中南部雨量也不會很多。
針對秋臺趨勢,黃椿喜說,9、10月仍是西北太平洋颱風活躍期,預估仍有颱風侵臺的機率,路徑可能爲往臺灣南邊通過的、從臺灣東部北上的,秋季影響臺灣的颱風,若伴隨東北季風之共伴效應會帶來較大雨勢,請民衆須特別注意。
黃椿喜提醒,未來一季臺灣中南部在氣候上將逐漸進入枯水期,呼籲各界須妥善運用水資源,同時持續注意本署於每週與每月發佈的最新月及季長期天氣展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