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上海豫園偶遇「同鄉英雄」 陳化成事蹟牽起兩岸記憶

臺灣青年游上海豫園。(照片由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提供)

近日,馬英九基金會「大九學堂」青年交流團在上海蔘訪期間,於熱鬧的豫園商圈有了意外收穫。原本計劃品嚐當地小吃、拍攝網紅照片的師生們,在相鄰的城隍廟內,與一位來自臺灣的民族英雄——陳化成「相遇」,這段跨越時空的邂逅讓在場青年深受觸動。​

始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上海城隍廟,是當地規模最大的道教廟宇,與周邊熙熙攘攘的商業街相比,這裡顯得格外寧靜肅穆。廟內供奉着三位城隍爺,是上海市民祈福求安的聖地。交流團師生本是出於好奇,想看看這座有着820多年曆史的古剎風貌,卻在廟宇深處被一尊身披盔甲、氣宇軒昂的將軍神像吸引。當看到神像下方「陳化成總兵」的銘牌時,有學生突然驚呼:「這不是歷史課上學過的抗英名將嗎?」

這位讓臺灣青年倍感親切的歷史人物,有着特殊的兩岸淵源。據史料記載,陳化成出生於福建同安,因父母早逝,童年時便移居臺灣,在今新北市新莊區的頭前莊長大。他成年後投身軍旅,憑藉剿滅海盜的戰功逐步晉升,先後擔任澎湖水師副將、金門鎮總兵、福建水師提督等職務,成爲清代著名的水師將領。​

真正讓陳化成名垂青史的,是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壯烈表現。1842年,英軍憑藉先進艦炮一路北上,戰火蔓延至上海。時任江南提督的陳化成奉命鎮守長江口的吳淞炮臺,面對強敵毫無懼色,親自登上炮臺指揮作戰。在激烈的戰鬥中,他身中數彈,最終血灑疆場。由於戰況慘烈,8天后當地百姓才找到他的遺體。​

這位殉國將領被清廷追諡「忠愍」,並獲世襲爵位,其殉難地與原籍都建起了專祠。因忠勇事蹟深入人心,陳化成不僅被江南百姓尊爲民族英雄,更被納入城隍信仰體系,成爲守護上海的 「城市英靈」,至今仍接受着市民的香火供奉。​

「原來化成路是爲了紀念他!」來自輔仁大學的同學恍然大悟。她每天乘坐捷運新蘆線經過頭前莊站附近的化成路,正是爲緬懷這位英雄而命名。隨團的文化大學新聞系教授莊伯仲補充道,在新莊的中平公園內,還保存着陳化成侄子陳光淵中舉後豎立的旗杆,以及《民族英雄陳化成紀念碑文》,這些都是臺灣與英雄相關的歷史印記。​

「這不僅是中國的歷史,更是臺灣的歷史。」交流團成員們紛紛表示,這位在臺灣成長、在上海殉國的將領,是當之無愧的「臺灣之光」,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所有華人銘記。此次意外的 「相遇」,讓兩岸青年更直觀地感受到共同歷史記憶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