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拚提升國防軍費動作過慢? 外媒曝最大障礙竟是美國
臺灣如今正計劃增加國防支出,並在2030年前將國防經費提升至GDP的5%。(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當全世界關注美國總統川普能否在烏克蘭推動持久和平時,這場衝突帶來的核心教訓之一,是必須嚇阻在地球另一端爆發另一場可怕的戰爭。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如今正計劃增加國防支出,並在2030年前將國防經費提升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5%。
綜合《華爾街日報》與外媒報導,總統賴清德已提出明年度國防預算,將達到GDP的3.3%以上,高於2024年的約2.5%。這一比例接近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新設定的3.5%目標。賴清德在社羣媒體上表示,臺灣「以實力求和平的承諾是認真的」。他的話語同時指向兩個方向:一是面對海峽對岸的北京,二是傳達給太平洋彼岸的美國。
習近平在目睹普丁軍隊於烏克蘭表現不佳後,也許會重新考量對臺灣發動兩棲攻擊,但他並未放棄將臺灣納入其統治之下的目標。西方則依舊對發生在外島的危機或封鎖準備不足。
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今夏發佈了一場包含26次推演的臺灣封鎖兵棋演練。報告指出:「幾乎所有情境都伴隨傷亡。」臺灣的天然氣在約10天內耗盡。有些推演導致爆發實質戰爭,「美國損失數百架戰機與數十艘軍艦。」
臺北希望向華府展現自己是值得支持的安全夥伴,但在面對生存威脅的嚇阻措施上,臺灣動作過慢。即便是賴清德設定的2030年達GDP 5%目標,也可能不夠積極,因爲習近平已設定2027年要讓其部隊完成備戰。
川普及部分幕僚曾拋出,臺灣應將國防支出提高至GDP的10%,不論這是否可行。然而公開高聲要求,只會助長中共宣傳「美國是靠不住的盟友、臺灣抵抗是徒勞」的敘事。川普更好的做法,是確保美國能真正發揮戰略伙伴的角色。
還有改善空間。根據喬治梅森大學今夏的統計,美國售臺卻尚未交付的武器積壓超過200億美元。美國海軍退役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估計,若美國能改善對外軍售流程、每年交付更多武器,臺灣的國防支出很容易就能達到GDP的4%。
川普團隊競選時承諾將更多注意力放在印太地區,但是否能兌現仍待觀察。白宮至今尚未提出自身大幅提升國防支出的計劃,即便美國最重要的盟友正加速擴張軍力。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上將(Samuel Paparo)今年在國會警告說:「中國大陸在臺灣周邊的軍演不只是操演,那是強行統一的預演。」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臺海嚇阻失敗,川普政府其他優先事項或成就都將化爲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