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虐老」通報增加 衛福部:55%是子孫傷父母

▲近5年老人受虐案件通報增加。(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依據衛福部統計,近5年來「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其中以「直系血親卑親屬暴力尊親屬」爲大宗,即(孫)子女對老年(祖)父母暴力,佔整體通報案件55%。衛福部表示,根據113年統計,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佔53%)、這些衝突情境多圍繞在親子互動不良、(孫)子女身心狀態不穩定,以及家內金錢爭執等。

老人保護通報案件逐年增加顯示家內世代間的暴力衝突亟需關注。根據113年統計,受暴類型以精神暴力最多(佔53%)、肢體暴力次之(佔37%)、第三爲騷擾(佔30%)、經濟暴力(佔2%),凸顯及早改善子女與老年父母之親子互動關係、引進資源穩定(孫)子女身心狀況,並妥適處理家內財務糾紛的重要性。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實務也發現,當老年人遭受子女施暴時,往往因爲複雜的情感與現實考量,或是擔心報案會導致他們受罰,使得案件難以及早被發現與介入。

高雄醫學大學法醫病理科醫師尹莘玲指出,受虐者身上最常出現的是瘀傷、皮下出血,甚至有些長輩臉上會出現黑眼圈,但實務上常見受虐老人家會謊稱是自己不小心跌倒和受傷只是意外,但從位置就可以明顯看出根本不是跌倒。另外,「頸部」也是明顯可辨別的受虐部位,因爲頸部通常不會有傷。

尹莘玲表示,綜合來說,只要長輩身體出現不明原因的瘀傷,尤其在「頭部、臉部、頸部、軀幹上肢」等部位,甚至是骨折、外型明顯營養不良,手腕和腳踝有擦傷或約束傷,都需要進一步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