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性8成爲「高密度乳房」 醫建議篩檢方式要分齡選擇

▲乳癌多年來持續位居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10月是「國際乳癌防治月」,根據國健署統計,乳癌多年來持續位居臺灣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111年就有超過17,000名女性被診斷罹患乳癌。醫師指出,臺灣女性的乳房密度普遍偏高,約8成屬於「高密度乳房」,X光影像中呈現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影像重疊,影響判斷精準度,建議乳房檢查要分齡,不同技術搭配互補。

國健署指出,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也是我國女性發生率第一、死亡率第二的癌症,嚴重威脅女性健康。定期乳癌篩檢可望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進而降低乳癌死亡率達41%。

國民健康署自114年起將乳房X光攝影檢查補助對象,擴大爲40歲至74歲婦女,提供每2年1次免費篩檢,透過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早期乳癌。114年截至9月中旬,乳癌篩檢人數已達104萬人。其中,今年新增擴大的40歲至44歲及70歲至74歲族羣約爲26.2萬人(佔25.15%)。

乳房影像學沒有「哪一項最好」,只有「哪一項更合適」。臺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指出,手持乳房超音波、乳房攝影(Mammography)與ABUS(自動乳房超音波)各有優勢,唯有依年齡與乳腺特性搭配,才能讓影像結果最精準。

根據國健署與多項臺灣研究,約80%的臺灣女性屬於高密度乳房族羣,陳墨繁解釋,這類乳房在X光影像中呈現白色實質組織,容易與腫瘤影像重疊,影響判斷精準度。

陳墨繁進一步說明,在高密度乳房的情況下,單一影像技術可能無法完整觀察到深層結構,建議透過多影像組合,幫助提升早期發現率。也因此,40歲以下或乳腺密度較高的女性族羣,使用自動乳房超音波(ABUS)能提供更均勻與全面的影像覆蓋;而50歲以上女性,建議以乳房攝影作爲主軸,並可依醫師評估搭配超音波或ABUS加強偵測。

▲臺北美兆診所乳房影像專科醫師陳墨繁分享,女性可依乳腺密度、年齡及家族史風險,與醫師討論影像檢查策略。(圖/美兆診所提供)

陳墨繁強調,每種影像檢查都有其定位與目的,並非互相取代。影像的組合與頻率,應根據年齡、乳腺密度、家族史與個人風險因子進行客製化選擇。乳房檢查分齡建議:

20-30歲(高風險族羣),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高風險族羣建議每6個月追蹤一次,可與醫師討論加做其他檢查,例如基因檢測。

30-35歲 ,每年一次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

35歲以上,乳房攝影+手持乳房超音波或ABUS,每半年~一年一次,頻率會根據前一次檢查結果調整。

陳墨繁分享,臨牀狀況許多女性會詢問開始篩檢以及停止篩檢的年齡,其實只要有罹患乳癌的風險,就建議篩檢。至於篩檢到幾歲?目前各國的共識是,如果身體健康沒有不可逆的嚴重慢性病,就建議持續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