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模式恐人才資金外流? 龔明鑫:政府無法幫企業宣佈規劃

經濟部長龔明鑫。記者餘承翰/攝影

日前傳出臺美晶片五五分的疑慮,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已經釋疑,強調不會有此事發生。立委8日再度質疑,鄭麗君所提的「臺灣模式」,恐讓臺灣半導體產業人才、資金都外流。對此,經濟部長龔明鑫說明,赴美投資是借力使力,不過詳細布局規劃,政府沒有辦法幫企業宣佈。

龔明鑫今出席立法院財政委員會聯席審查「中央政府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預算案(2025年度至2027年度)」。

立委張啓楷質詢時表示,美國商務部長說,整個晶片投資金額,必須超過5,000億美金,從封測到整個封裝都要完成,要把整個產業鏈帶回美國,才能達成讓臺灣參與。他質疑,這似乎跟鄭麗君所說的「臺灣模式」一樣,依然有產業鏈外流疑慮?

龔明鑫答詢時首先重申,有關臺美晶片五五分的部分,鄭麗君已經說了絕對不可能。

龔明鑫指出,目前預估,到了2028年,臺積電(2330)赴美建設的廠房將可以開始量產,屆時那三個廠每月可以量產5.3萬片的晶片。現在「在臺灣」5奈米以下的產能,每個月是25萬片,並且臺灣方面直到2028年都還會再增建廠房,所以美國跟臺灣的晶片產能不可能是一比一。

龔明鑫表示,上述提供的數據,都是實際的數字,屆時2028年在美國的三個廠房蓋完,大約是5萬片的月產能,而臺灣現在月產能已經有25萬片。美國現在的產能,只有臺灣的五分之一。

張啓楷質疑,賴清德總統說要協助美國成爲AI世界中心、讓美國再次偉大,但應該要先讓臺灣偉大?龔明鑫解釋,立足臺灣、佈局全球,這本來就是政策方向;臺灣半導體做的非常好,美國纔有辦法藉助臺灣的半導體做發展。

龔明鑫強調,臺灣的這些廠商做全球佈局,因此在各國當地可以發展、賺錢,這是好事啊。臺灣方面,臺積電也還會持續擴廠,最先進的技術都會在臺灣繼續發展。

對於張啓楷擔憂,「資金有限、人才會外流,工作機會也會外流」,龔明鑫指出,其實赴國外投資是借力使力,藉助對方國家的科技人才跟土地。政府沒有辦法幫企業宣佈相關規劃,包括外移多少人才或資金,只能由企業主動對外公開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