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臺大電機特聘教授廖婉君獲傑出獎
「第十八屆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得主與主辦單位合影,臺灣萊雅總裁師逸樺(左起)、新秀獎得主黃彥婷博士、傑出獎得主廖婉君博士、新秀獎得主楊湘怡博士、吳健雄學術基金會董事長劉兆漢合影。臺灣萊雅 /提供
全臺唯一專爲表揚女科學家卓越貢獻設置的「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8日公佈2025年「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 得主。最高榮譽「傑出獎」由臺灣大學電機系暨電信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廖婉君榮獲。旨在鼓勵深具卓越科學發展潛力之年輕女科學家而設立的「新秀獎」則頒發給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黃彥婷、及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研究所副教授楊湘怡。
此外,爲支持具有優秀學業和研究表現的女性博士班研究生而設立的「孟粹珠獎學金」,頒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博士班學生陳羿帆。
「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由臺灣萊雅與吳健雄學術基金會於2007年共同創立,旨在表彰女科學家貢獻、樹立典範,以啓發年輕女性投入科學、勇敢逐夢,進而促使科學界兩性平等與多元共融,素有臺灣「女性諾貝爾獎」之美名。截至2025年,「臺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已表揚55位優秀臺灣女性科學家。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大專院校主修科技類的女學生人數佔該類別全體學生人數的百分比,從2007年的31.4%,逐年持續上升至2023年的37.7%,增加了6.3%。
主辦單位表示,擔任臺灣大學副校長及臺大講座教授的電機系特聘教授的廖婉君,爲臺灣通訊網路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也是臺大電機系首位女性教授。廖婉君的研究研究涵蓋無線網路、多媒體通訊、智慧邊緣運算、車聯網等前瞻研究,以其在無線及多媒體通訊領域的開創性研究而榮膺IEEE Fellow,並多次獲得各種傑出研究獎項肯定。廖博士的研究重視學理突破、實務應用及價值創造,除了帶領研究團隊從事創新性研究外,並長期將研究成果應用在實務上,積極善用網路專業知識協助政府及產業界,進行價值創造及轉型升級。
廖婉君在無線網路與多媒體通訊的研究中,開創高品質即時影音串流技術,突破各種通訊網路傳輸限制,以提供具服務品質保證之視訊直播、隨選及羣播服務。在無線多視角視訊串流及數位混合實境方面,廖婉君研發5G/6G網路智慧邊緣運算核心技術以支援多人異地互動的沉浸式體驗,在滿足使用者低延遲及多人運作同步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網路傳輸資源需求,相關成果受到歐盟6G Flagship Expert Team關注,受邀撰寫6G白皮書,爲全球邁向6G時代而做出貢獻。在下世代無線網路方面,聚焦綠色節能通訊及無線網路資源分配,爲下世代無線網路提供完整的特性分析及紮實的理論基礎。
在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擔任副教授的黃彥婷,研究着重在氣候動力學領域。黃彥婷利用高速電腦模擬探討大氣與海洋如何交互作用並影響全球氣候。黃彥婷的研究發現,南大洋雲的模擬偏差可能透過遙相關機制影響熱帶降雨,進而影響區域氣候模擬的準確度,這項發現促使多個氣候模式中心重新關注南大洋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性。
此外,由於溫室氣體增加對北極氣溫的影響遠超熱帶,而南大洋是全球暖化的主要能量儲存庫,黃彥婷進一步推測高緯度氣候變化將對熱帶的影響將愈加顯著。相關成果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氣候期刊》(Journal of Climate) 和《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RL),爲氣候學家如何探討年代際氣候變遷開啓新篇章。
在清華大學物理系與天文研究所擔任副教授的楊湘怡,研究着重於黑洞物理與星系演化,藉由高速電腦計算數值,模擬各種複雜的物理機制之間的交互作用,解析黑洞噴流如何影響星系與星系團的演化。
楊湘怡的研究率先在電腦模擬的數值模型中加入重要但常被忽略的微觀物理,以瞭解它們所造成的宏觀效應,解開銀河系中費米泡泡與義羅西塔泡泡的成因,研究顯示這些巨大氣體結構可能源自數百萬年前銀河中心黑洞的劇烈噴流活動,大幅我們增進對銀河系演化、黑洞噴流對星系演化影響的瞭解。2022年楊博士將研究成果發表於《Nature Astronomy》,成爲該領域的重要里程碑。
最後,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博士生陳羿帆,專注於響應性高分子與奈米受限效應,其博士研究聚焦於奈米受限環境下的電性調控,並利用分子構型變化特性進行感測器與防僞材料設計。陳羿帆曾於德國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進行交流,並於2024年獲國科會千里馬計劃補助,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專注於降解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多功能水凝膠開發。至今,陳同學已發表21篇國際期刊論文,榮獲2023中國化學會巴斯夫碩博士生創新論文獎、2024 TSIA半導體獎及國家新創獎等多項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