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孩童沒運動習慣 專家指讓小朋友做1事有效提升動作發展
國科會今舉辦「臺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調查成果」記者會。記者張博瑞/攝影
兒童身體動作發展將影響其健康、腦力發展、認知功能、社會適應和學業表現,但動作發展常常遭人忽略。國科會自十年前建立「幼兒發展資料庫」,就定期發表長期追蹤的資料。學者今指出,臺灣7到8歲兒童有2成缺乏運動習慣,每週7小時以上者不到2成,建議家長及早培養、注重孩子身體動作的平衡發展。
國科會今舉辦「臺灣兒童身體動作發展調查成果」記者會,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張鑑如所執行的「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劃」研究團隊,以臺灣學前3至6歲及國小低年級兒童的長期追蹤調查資料爲依據,提供身體動作發展的樣貌,解析影響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提供初步建議給家長及教育機構等參考。
張鑑如表示,身體動作發展不足將造成孩童動作協調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影響運動參與及日常活動表現、更可能降低其自信心。臺灣兒童的身體動作能力發展隨着年齡穩定成長,特別是在學前階段(3至5歲),發展速度較快。
張鑑如說,在展現不同的身體動作能力時,男女表現又有其長,在學前及學齡階段,女孩在需要使用手部小肌肉羣的動作,特別是手指、手掌和手腕等部位協同運作的精細動作表現,例如,會自己轉回並轉緊寶特瓶蓋,顯著優於同階段男孩;而國小男孩在需要使用全身或大肌羣,如手臂、腿部、軀幹,所做出的粗大動作表現,例如,會自己雙腳連續往前跳,則明顯超越同階段女孩。
調查研究也發現,兒童的運動種類愈多、時間愈長、強度愈高,其粗大與精細動作的發展也愈好。然而,臺灣有高達8成多的國小低年級兒童,運動時間未達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應達1小時的標準,相比美國國小兒童有42%達標率,落差顯著。
此外,臺灣兒童缺乏運動習慣,每5名國小低年級學童中就有1人沒有規律運動。即便有運動習慣,運動強度仍不足,僅大約3成達到如游泳、打籃球、踢足球此類中強度以上運動,遠低於日本的63%。
張鑑如說,家事參與可有效提升兒童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在這份研究提到,兒童家事參與種類愈多、時數愈長,其身體動作發展愈好。如拖地、倒垃圾、曬衣服、刷浴室、套牀單等粗重運動有助兒童粗大動作發展;而像擦桌子、折衣服、洗餐具、擺碗筷等輕便運動則可提升兒童精細動作能力。交錯分工,可讓孩童練習不同的動作能力。
林口長庚醫院主治醫師陳嘉玲也說,將家事融入到孩童的日常生活中,將有助其身體動作能力的發展,像是在孩子們的點心時間後,讓他們自行收拾碗盤、整理桌面,就是規律活動融入日常的作法。
在政策面上,張鑑如也建議,教育機構應增加校內兒童身體活動時間,提升體能課程的趣味性,鼓勵孩子在下課和放學後多運動。此外,也建議衛生福利部、教育部等相關部會,透過各類平臺宣導兒童身體動作發展的重要性。張說,過往曾經發「動滋券」,未來或許可考慮發「家庭親子運動消費券」,讓親子有誘因可以一起動起來。
此研究針對臺灣102年4月1日至103年3月31日出生幼兒進行抽樣,學齡前計1175名樣本、學齡階段則有2365名樣本,男女比例近半,問卷皆由親生母親填答,且兒童未有重大傷病或身心障礙。
臺師大教授張鑑如表示,身體動作發展不足將造成孩童動作協調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影響運動參與及日常活動表現、更可能降低其自信心。記者張博瑞/攝影
研究調查指出,在粗大動作(單腳跳、倒立)、精細動作(用筷子、翻荷包蛋)男女表現有異。圖爲教授示範屬於精細動作之筷子夾綠豆。記者張博瑞/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