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85%民衆有運動習慣 工作太累懶得動成不運動主因
臺北市議員徐弘庭說,臺灣室內運動場館少,希望市府在「世界壯年運動會」後,能將各場館做更好的發揮利用。(本報資料照片)
臺北市長蔣萬安就職週年宣示要將臺北打造成「運動之都」,北市體育局也積極推動「U-Sport臺北樂運動」,鼓勵市民規律運動。北市研考會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85%民衆每週平均會運動1次以上,散步、走路、慢跑及重訓爲市民運動項目大宗,而民衆不運動的主因在於「工作太累或懶得動」。
臺北市85%民衆有運動習慣,平均1周運動1次以上或是會運動但次數不定,15%民衆則沒有運動習慣。其中有運動習慣的民衆,有40%每次運動達1至2小時,35%運動在30分鐘至1小時內,而最常運動的時段分別爲晚上(36%)和上午(30%)。
臺北市爲提升城市運動硬體環境,也計劃打造9座不同項目的「臺北躍動館」,最快2026年會完工克強、新生、自來水等3館,並動工其餘6館。研考會民意調查中,59%民衆認爲住家附近的運動設施足夠,32%認爲不足夠;而對北市公共運動場所設施68%感到滿意,19%不滿意,其餘13%則無意見。
臺北市議員徐弘庭表示,現在是運動世代,有運動習慣的民衆越來越多,但要先解決臺北運動場所不足問題,尤其臺灣室內運動場館少,過去各區活動中心或是學校場地都常常呈現滿租的情況,除了希望學校能多開放些場地給民衆租賃作爲運動場地外,也希望市府在「世界壯年運動會」後,能將各場館做更好的發揮利用。
有運動習慣的市民,在不復選的情況下,運動項目最多爲「散步、走路」佔50%,「慢跑」次之,佔23%,使用「健身器材、重訓」則有20%。沒有運動習慣的民衆裡,26%覺得「工作太累」,26%則「懶得運動」,成爲民衆不運動的2大主因。徐弘庭建議,民衆若覺得工作太累可以嘗試簡單的運動,像是在家中超慢跑、熱瑜珈等,或者運用懶人運動器材,甚至爬爬樓梯都是不錯的選擇。
臺北市議員陳賢蔚說,多數民衆以散步及跑步爲主,臺北市素有行人地獄之稱,因此提供便利、安全且完善的步行及跑步運動處所,格外重要;此外,公園、綠地、學校及河濱公園的路面是否平整、照明是否充足、是否有公廁提供使用、遇到緊急事故,通報警消到場是否快速,都缺一不可。他也說,研考會民調應該完整揭示民衆覺得設施不足或是設備不夠完善的內容及所在區域爲何,主管機關才能對症下藥,有更多誘因鼓勵市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