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駭客始祖」當年只是大學生! 陳盈豪寫「車諾比病毒」沒惡意也惹禍

CIH(車諾比爾)電腦病毒作者陳盈豪(中)前往臺北刑事局電腦犯罪小組接受調查。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04/29 邱勝旺攝影)

在科技快速發展的年代,駭客攻擊事件依然時有所聞。提到駭客,就不得不認識臺灣駭客界的傳奇人物,被譽爲「電腦鬼才」的陳盈豪。他在大學時期所寫下的CIH病毒(又稱「車諾比病毒」),曾於1999年與2000年的4月26日大規模爆發,導致全球無數電腦在毫無預警下同時中毒,系統崩潰、資料損毀,影響範圍橫跨企業、政府與個人,成爲當年全球矚目的資安災難。

CIH病毒誕生於1998年5月,當時就讀大同大學資工系四年級的陳盈豪,爲驗證市面上號稱「百分百防毒」的軟體廣告是否誇大,決定自行撰寫病毒進行實驗。這支病毒具有極高的隱密性與破壞力,體積小、會自我修改程式結構,並可潛藏於檔案的未使用空白區而不改變檔案大小,使得一般掃毒程式難以察覺。

然而,原本僅用於實驗的病毒,卻在陳盈豪不知情的情況下,經由同學誤將病毒攜出實驗室,導致病毒迅速擴散,並於1999年4月26日首次大規模發作。幾天後,臺灣警方便查出病毒的原創者爲當時正在服兵役的陳盈豪,並由刑事警察局展開約談。

陳盈豪事後主動公開了解毒程式,但網路上的殘餘病毒仍難以徹底清除,隔年又再次爆發,重創全球電腦系統。儘管造成重大損害,由於他並無故意散播病毒的犯意,加上當時臺灣尚未針對此類網路行爲立法,因此最終獲不起訴處分。這起事件也促使政府修訂《刑法》第36條,明定網路破壞與惡意程式行爲的法律責任,該條文後來被稱爲「陳盈豪條款」。

自此之後,陳盈豪未再撰寫病毒,轉而投身資訊產業,擔任科技公司工程師,也成爲警方與國安單位的重要顧問。他多次受邀至刑事警察局、軍情局等機構講授網路犯罪與資安防護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