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鋼鐵業因陸減產復甦?臺經院:若陸調控其它產業 有助我傳產
臺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左起)、臺經院董事長吳中書、臺經院院長張建一、臺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記者林宸誼/攝影)
展望2026年兩岸經濟趨勢,臺灣經濟研究院張建一認爲,大陸政府在今年中宣佈多項減產政策,對國際原物料及鋼鐵市場產生影響,國際報價開始止跌回穩;臺灣鋼鐵業競爭壓力會稍微舒緩一些,整體臺灣鋼鐵業2026年會稍微好轉。若大陸能在其他生產過剩產業持續調控,對臺灣非資通訊產業的內外銷都將產生正面助益。
此外張健一認爲,大陸憑藉放鬆稀土管制、跟美國購買大豆,讓美國總統川普放軟姿態,接下來美中的貿易戰可能不會進一步擴大,美中回到原點。
張建一在臺經院舉行的「2026年景氣展望與產業趨勢研討會」中指出,未來全世界大概會畫分成3個圈圈,美國1個圈圈、大陸1個圈圈,以及「非美非中圈」,但是3個圈圈事實上還是會有交集,臺商要掌握這樣的機會,就必須比以往更加靈活。
不過張建一語重心長地說,「大家不要對美國對等關稅被最高法院取消而有所鬆懈,因爲地緣政治真的變化非常的多,人生在世,什麼事都可以看到。」
臺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面對2026年全球經濟的新趨勢,地緣政治風險、貿易保護主義,以科技革命仍將交錯影響世界經濟。但我們應該深信不只看到挑戰,更要看到轉型升級創新的氣息。唯有在不確定中保持清晰的思維,在變化中展現行動力,臺灣才能持續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提到,大陸在這次貿易戰因爲稀土打出漂亮一仗,儘管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嗆大陸稀土威脅美國,最多隻剩2年時間,「但美國前總統拜登也說要擺脫大陸稀土依賴,但4年過去了還是沒有擺脫對大陸依賴。」
孫德明認爲,大陸目前全心全力要處理5大內卷產業: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鋼鐵、家電,尤其太陽能和鋼鐵產能過剩。至於家電仍有發展機會,他觀察到,大陸家電經過30年整合,格局已經形成,利潤率達到9%,且品質已不輸日韓,尤其大陸家電市場海內外都已各半,現在消費者只需要「堪用」就好,像是電視,因爲技術進步太快,現在買的、3年後就落伍了。
對於美國總統川普表示,人工智慧(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最先進的Blackwell晶片,不會賣給大陸。臺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認爲,美國把輝達晶片這個籌碼掌握在手中,也就是在下輪談判時,美國能把這個籌碼有效運作到最極限,所以未來輝達晶片賣到大陸還是會有機會,只不過可能還是需要一段時間。
劉佩真還提到,所以可以看到美中方的談判都還是稍微有保留,「美國的底線當然不會把最先進的晶片賣給大陸,另外還要掌控技術不要外流,不讓大陸進入先進製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