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兒童 逾半夏天面臨熱傷害
近年夏季屢創高溫,也讓孩童戶外活動熱傷害風險增加,只見高溫下小朋友在公園玩,幾乎都躲在樹陰底下。記者季相儒/攝影
極端高溫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五月因高溫導致兒童與青少年熱傷害的就診人次達廿九人。綠色和平表示,高溫導致兒童戶外活動熱傷害風險遽增,若不積極減碳,本世紀末將升溫四度,熱傷害風險時數將從七八○小時,增加到一一九三小時,等於逾半個夏天都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今年六月平均氣溫高達廿八點七度,較氣候值高出○點七度,爲一九五○年以來,同期第五暖,其中宜蘭、臺北及東吉島站更是同期第四暖;五月平均氣溫廿六點四度,較平均值多○點五度。
也因爲天氣愈來愈熱,導致熱傷害頻傳,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六月底,全臺熱傷害就醫人數已逾六二四人次,五月因高溫導致兒少熱傷害的就診人次達廿九人,是前年同期的二倍以上。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綠色和平將每日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超過廿九度的時數定義爲熱傷害風險時數。
分析結果顯示,過去四十年間,雙北、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新竹縣市等八縣市,每年夏季平均的熱傷害風險時數增加二一三小時,二○二三年的夏天更是達到總共七八○小時,等同有五十二天是不適合到戶外遊玩的。
其中臺南市、高雄市和臺北市更是熱傷害風險時數最高的縣市,平均皆超過八百小時,排行第一的臺南市熱傷害風險時數高達九二二小時。
方君維強調,政府應加速減碳和能源轉型進度,減碳目標與減碳路徑也應納入兒童特殊需求考量,建立兒童照顧氣候調適補貼等。
特公盟理事長王秀娟表示,戶外遊戲場高溫讓親子卻步,將使兒童遊戲權無法落實,呼籲衛福部及地方政府的遊戲場主管機關應擬定兒童遊戲場降溫散熱的具體計劃,制定遮蔭比率。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長蔡玲儀表示,極端高溫是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上月政府機關已和企業與民間團體組成「抗高溫調適對策聯盟」,近期也會和衛福部討論兒少高溫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