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傳統祭祀虐動物仍活躍!動團籲:政府應多協助溝通

亞洲動物保護大會今(26)日於臺北舉辦,並針對臺灣動物保護髮展進行討論,其中臺灣隨經濟發展,動物福利曾落入低谷,但在觀念提升下再度回升,然而臺灣傳統習俗、宗教中不乏活體弓魚、賽神豬等行爲至今仍活躍各地。(本報系資料照)

亞洲動物保護大會今(26)日於臺北舉辦,並針對臺灣動物保護髮展進行討論,其中臺灣隨經濟發展,動物福利曾落入低谷,但在觀念提升下再度回升,然而臺灣傳統習俗、宗教中不乏活體弓魚、賽神豬等行爲至今仍活躍各地,對此動團認爲,宗教不同於產業行爲能以法律規範,遂僅能依靠多與各界溝通才有望減緩傳統習俗虐待動物的事件。

隨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也開始追求各類事物,而這也間接導致臺灣曾有段時間讓動物福利出現負面影響,如現殺蛇肉、馬戲團動物展演、保育動物產物交易等,不過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指出,種種行爲最終引起國際關注,而這也讓臺灣開始反思及立法,逐漸發展對於動物保護的意識。

然而即便「商業行爲」中的不當對待動物減少,但臺灣充斥各類傳統習俗及宗教信仰,至今仍活躍各地,例如強迫餵食豬隻用以「賽神豬」,或是將活魚以「弓魚」形式延長壽命保持新鮮,而這些行爲也引起動物保護大會與會者的關注,不解臺灣爲何至今無法有效制止類似行爲再發生。

朱增宏認爲,產業中的虐待動物行爲,多可站在「非必要」角度出發、有效減緩類似行爲的再發生,甚至還能順勢成爲產業轉型的契機,但宗教有別於產業,很難界定其必要性,也難以透過法律進行規範,遂只能仰賴政府表示明確立場,並促進社會溝通。

中研院人文科學研究學者錢永祥指出,文化與傳統應受到尊重,但需審視其是否包含傷害人、動物的成分,舉例來說,許多傳統文化包含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倘若前人未曾勇於挑戰這些觀念,又何來如今的和諧社會?

錢永祥舉例,原住民狩獵文化當然需要被社會所尊重,然而這些傳統文化中也涵蓋對動物、女性的歧視,難道只因「傳統」就需要給予尊重嗎?他主張,文化是動態變化的,不管是動物保護、性別平等,都應推動文化向尊重所有生命的方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