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產業政策 要繼續「迷航矽谷」?

臺灣產業現面對諸多因素困擾,民間人士大聲呼籲「護民生顧經濟、拒絕口號誤國」,顯示產業政策有急迫檢討的必要。臺灣產業發展在蔡、賴九年執政下,「迷戀」矽谷並複製其優勢,不但已成爲產業政策的焦點,甚至是政治正確的口號,成果卻乏善可陳甚或美夢一場。產業政策面臨關鍵的抉擇,是要「另謀出路」?還是繼續深陷在「迷航矽谷」的困境中?

發展科技經濟需全方位中心思想及戰略前瞻,也就是「科技體系」綜合彙整的哲學基礎,這是國家政策介入產業發展的指導原則,也涵蓋哲學基礎與策略面、科技發展面、市場與經濟面等關鍵元素。從認知與執行來看,科技體系可粗分爲二大類,也就是以多元化、自由經濟爲主體的樂觀主義哲學,及以政府主導爲基礎的實用主義哲學。前者是「水到渠成、自然演化」發展策略的基礎,後者則是「因地制宜、政策操作」的理念實踐。

樂觀主義哲學符合熱力學規範的「分佈共生、穩態演化、系統熵減」等「長期」自然演化條件的規範,美國戰後的繁榮與霸權,本質上是基於樂觀主義的消費經濟、投資及資本擴張,及曼哈頓計劃激發「科技霸權」的歷史性耦合。

實用主義強調政府必須介入、管制應用技術的開發,特別在資源不確定、時間緊迫、產業鏈尚未發展成型的時刻。其政策手段包括堅實與明確的管理制度、主導並節制科技資源的分配、訂定市場規則及推動基礎建設。

美國矽谷盛世是樂觀主義的實踐,以資本、自由市場及軍工體系技術外溢爲基礎,由國際化華爾街金融+矽谷技術霸權+資本主義擴張及自由經濟導向的「金三角」所主導,是消費經濟、資本主義擴張、科技霸權的複合體。中國大陸以政府主導、實用主義及政府主導的各個「五年規畫」以實現「突破卡脖子」,但臺灣在推動主權AI及「南北矽谷」是根據什麼科技體系或中心思想?或只是亮麗的政治口號?

蔡賴九年執政意圖複製矽谷優勢,事實上矽谷的真正優勢在於其科技體系、在地文化、樂觀主義及其衍生的軟實力,還有高度國際化且充沛卓越的人力資源、曼哈頓計劃激起的頂尖「基礎」科研霸權、快速資本流通、資本豐沛且資源快速流通的經營環境、清楚的市場定位,及最低程度的政府幹預等條件。

臺灣政府到底有何底氣或自信,希望能「複製矽谷」?在臺積電即將變爲「美積電」的時刻,「迷航矽谷」的產業科技政策已面臨不得不轉型的壓力。何去何從?望有爲者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