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百年無戰事如「應許之地」 學者:別自己升級成主要矛盾區
國史館主辦紀念「中日戰爭結束與終戰接收」80週年系列講座,7日邀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李君山,以「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爲題進行演講。(黃世麒攝)
今年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國史館爲此與臺灣文獻館共同舉辦6場系列講座,其中系列講座第首場在7日舉行,由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君山主講「國府二戰時期領土訴求與戰後變局」;李君山表示,臺灣周邊地區都曾發生過戰爭,但臺灣宛如應許之地,近百年都未有戰禍,正是因爲臺澎地區是次要矛盾地區,「不要把自己升級成主要矛盾地區」。
國史館長陳儀深致詞時表示,自己父親曾被日本徵召到南洋當軍伕,所幸最後平安歸來,但很多人就此一去不返,自己小時候也聽過很多長輩的生活用語會參雜日語,例如當時長輩以日語說1945年「降服」以後,當時以爲那個字是「光復」的意思,後來才知道是指「投降」,但以當時被日本統治50年的角度來說,「降服」就是投降,但以國府的角度來看卻是「光復」,「誰對,誰不對?」。
他說,例如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那天發生「謀議臺灣獨立案」,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當時與數位臺灣菁英及日本軍官謀議推動臺灣獨立,但因日本總督府不同意而不了了之,日後國民政府遷臺後要追究此事,欲制定《懲治漢奸條例》處理,但稱之爲「漢奸」好像不對,因爲事發在國民政府還沒接收時期,涉入人士當時還是日本人,「應該是有漢纔有奸」,所以後來改以《懲治叛亂條例》處理,這就是在政權交替的時代,會面臨到的問題。
李君山表示,前總統蔣介石當初在二戰尾聲時,曾針對東北地區、臺澎以及香港等地提出聲索要求,但東北被蘇聯拿走,直到1952年才移交給毛澤東政權,英國更直接從新加坡調派軍艦前往接收香港,最終只有成功接收臺澎地區,但之所以中華民國能在1945年順利接收,就是因爲「沒有列強要搶」,否則真的有人要搶,臺灣、澎湖也輪不到蔣介石接收。
他直言,自己一直覺得臺灣是「應許之地」,近百年來受老天保佑閃過很多戰禍,二戰盟軍原先規畫登陸臺灣,但後來跳島戰術最終選擇登陸沖繩;國府遷臺後蔣介石原本已陸續從舟山羣島、海南島撤軍來臺,原本要換金門撤軍,沒想到韓戰爆發得以倖免。
李君山指出,若不算美軍空襲臺北,二戰美國原爆廣島長崎、盟軍登陸沖繩、二戰菲律濱以及中國戰場等,連香港都有日佔時期,二戰後越南有越戰、韓國有韓戰、馬來西亞內戰以及印尼內戰,「臺灣其實非常幸運,是塊乾淨地」。
他認爲,這世界上潛伏危機的地方太多,但臺灣從來不是主要矛盾,基本比起朝鮮半島、南海國家,臺灣實在是次要矛盾,所以不要把自己變成主要矛盾,針對兩岸問題,「我都告訴大家再等一等,情勢變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