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突然!多平臺賬號清空!邀請碼一度炒至數萬元,爆火AI智能體,發生了什麼?

近段時間以來,人工智能(AI)智能體項目Manus持續成爲市場焦點。

記者搜索發現,Manus官方微博和小紅書賬號的內容均已清空。與此同時,打開Manus的官網發現,其官網首頁顯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區不可用”,而此前爲“Manus中文版本正在開發中”。

此前,更有消息稱Manus對旗下部分國內業務進行裁員,並將核心技術人員遷往新加坡總部,公司目前在中國區的員工總數爲120人左右。公開信息顯示,Manus對此迴應稱,“基於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Manus是一款在今年3月突然“爆火”的通用型AI智能體產品。當時,AI創業公司Monica發佈了自己的首款AI智能體產品Manus,並將其定義爲“全球第一款通用Agent產品”。根據團隊發佈的4分鐘演示視頻,Manus能夠實現真正的自主執行能力,例如從包含15份簡歷的壓縮包裡篩選出最符合條件的簡歷、做房產研究、股票分析等。

Manus發佈後,迅速引爆了國內的AI圈,被一些人視爲“下一個DeepSeek”。彼時,由於Manus仍處於內測階段,只有獲得邀請碼的用戶才能親手體驗。在二手交易平臺上,Manus邀請碼的價格一度被炒到高達5萬元。

不過,市場對Manus的質疑也隨之而來,“全靠套殼”“飢餓營銷”……網絡上對這款產品的評價也開始兩極分化。

彼時,多名業內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稱,Manus的工作原理是基於底層AI大模型的能力,通過自主任務分解將複雜任務拆解爲多個子任務,並動態調用不同的Agent或工具來執行每個子任務,最終完成整體任務。由於Manus團隊本身不具備底層大模型的能力,因此Manus可以視爲一個極致的“套殼“產品,是基於大模型的應用層創新。因此,業界對於Manus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單純依靠套殼、技術壁壘不高上。

不過,Manus團隊對於“套殼”的質疑,卻懷着坦誠和開放的態度。據Manus首席科學家季逸超所說,“極致的套殼就是勝利”。

3月11日,Manus宣佈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正式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致力於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Manus的全部功能。Manus方面表示,目前兩家技術團隊已展開緊密協作,共同致力於爲中國用戶打造更具創造力的通用智能體產品。不過,到了7月,有市場消息指出,對於Manus將與阿里通義千問合作開發中文版一事,Manus一名員工稱“不會繼續推進”。

天眼查的信息顯示,Manus共完成了4輪融資,投資者包括騰訊投資、紅杉中國等。

責編:萬健禕

校對:楊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