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林磐聳用故鄉說臺灣故事
第1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臺師大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日前在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分享其對創意發掘、人才培育及商業化的獨到見解。 曹佳榮/攝影
藝術與商業的跨界融合,讓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催生出豐沛的經濟能量。第1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臺師大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日前應邀在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中,以「我的臺灣,看見心靈的故鄉」爲題,深度剖析如何從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生活觀察中,淬鍊出具全球競爭力的文創價值,爲臺灣文創產業的未來指引明燈。
第11屆國家文藝獎得主、臺師大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致力於推動臺灣意象的建立,係爲臺灣視覺設計領域的代表者,爲近年臺灣設計走入國際舞臺的推手。 曹佳榮/攝影
「人無法選擇自然的故鄉,但可以選擇心靈的故鄉。」對林磐聳而言,這個心靈故鄉的起點,便是他成長的海邊—屏東東港。他與師生們訴說着東港人無畏風雨的堅韌性格,即便親人遭遇海難,仍需擦乾淚水繼續爲生計打拼,這份源自海洋的生命底蘊,是他豐沛創作能量的根源。
他以東港三年一科的「迎王平安祭典」爲例,強調這不單是地方信仰,在祭典期間漁民不輕易出海,讓海洋生物得以「休養生息」的生態保育理念,這與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不謀而合,展現了「社區營造」的社會凝聚力。而祭典中七個角頭不同顏色的服飾,在他眼中便是精密的「色彩計劃」,能有效管理20萬參與人潮,展現了民間自發的「合作伙伴關係」。他分享自己大學時期以此祭典爲題,因獨特性而獲得師大美展第一名,證明了「每個人故鄉都一定有其獨特的養分,這是別人帶不走的」。
日本設計大師福田繁雄爲東港黑鮪魚設計紀念雕塑,從正面觀之爲鰭、轉90度爲魚體,展現極致的造型語言,其設置於大鵬灣國家風景區。 (翻攝林磐聳簡報)
「這個世界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林磐聳引用羅丹的名言,鼓勵每個人應培養觀察與發現能力。他認爲,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優勢不在市場規模,而在於「優秀的人才」。他以李安導演爲例,強調其成功在於能跳脫文化藩籬,透過詮釋普世價值,並藉由專業團隊和全球市場機制,將臺灣的創意推向世界。
林磐聳將臺灣圖像授權臺北書展基金會,在法蘭克福國際書展臺灣館主視覺及宣傳推廣。 (翻攝林磐聳簡報)
他認爲,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關鍵,在於「文化爲根,生活爲本」。並以迪士尼的商業模式爲鑑,指出其厲害之處在於他們不僅擁有強大的創意人才,更能將非自身文化的故事(如《花木蘭》、《功夫熊貓》、《灰姑娘》),透過完整的產業鏈(電影、音樂、出版、主題樂園、商品授權)進行再創造與變現。
林磐聳把視覺藝術延伸至工藝產業。 (翻攝林磐聳簡報)
「文化需要深耕累積成資產,而文化資產更需要團隊共同開發與跨領域整合。」林磐聳指出,臺灣文創的強項在於創意端,而中國大陸則更強調產業端。他觀察到中國大陸從臺灣學習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後,許多城市也開始舉辦相關博覽會,證明臺灣的「差異化」策略正在發揮影響力。臺灣因市場規模小,應着重於策略與差異化,吸引看不到市場潛力的消費者。
2016年高雄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林磐聳的臺灣家書》,現場民衆也參與手繪明信片。 (翻攝林磐聳簡報)
如何將創意想法落實成具體商品並找到對的產業發展?林磐聳坦言,這部分「因人而異」,因爲每個人的工具與專長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他鼓勵創作者應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現方式,並勇於嘗試。他以「草間彌生」爲例,說明即使是看似最簡單的「圓圈」,只要願意「一直畫一直畫」,堅持不懈,最終也能取得巨大成功。
林磐聳從個人獨特的生命經驗中發掘創意,將臺灣島嶼造型融入作品,藉由專業的著作權管理與市場導向的策略,將藝術作品成功轉化爲具備商業價值的智慧財產,進而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他以實際行動一步一腳印,將臺灣的美好推向國際舞臺,讓世界看見臺灣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