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商大遷徙1/川普關稅變化球 有人緊急投資東南亞 還有臺商盼降低北美依賴
臺商過去是爲了維持北美市場優勢,被迫調整生產基地及供應鏈,如今移轉邏輯,變成「如何減少依賴北美市場」。 路透
「東南亞國家除了印度外,越南、泰國、菲律賓的稅率其實都差不多,但各國防堵中國大陸『洗產地』的作法已趨於嚴格,逼得不少大陸業者持續外移到東南亞。」說話的人是中譽工業董事總經理張琇梅,因爲長年投資越南,她的越南生意越做越大,不少朋友都親暱喊她「越南王」。
張琇梅說,她有個客戶在中國大陸做機場運輸車車輪,本來可以把零組件從大陸送到越南,組裝完成再出口到美國,但現在不行了。
因爲越南政府規定,越南本地的原料或零組件比例一定要超過55%以上,附加價值要在越南當地,才符合實質轉型,她的客戶現在只得改在越南買零組件,改到南越設廠。
改改改,在川普一聲令下,廠商什麼都得改。
在泰國也有投資事業的張琇梅說,泰國的汽車供應鏈完整,跟美國談出的對等關稅是19%,她先前和美國供應商簽訂的是「 FOB(FREE ON BOARD)」 的契約,包括運費、報關和進口關稅都是客戶出,幾乎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不過,考量和客戶長期配合,她和客戶討論,從製程上減少非必要性的工序,將生產成本略爲降價,這樣客戶的負擔就會比較少。
深度內容中心/製作
「從4月到現在,(臺商)新設廠的決策明顯暫緩。」資誠印度及南向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觀察,目前仍在進行移轉的,多半是早有東協據點,或建廠到一半的廠商;而尚未設廠的企業,則多趨於觀望。
箇中原因除了是供應鏈要跨國移動,沒辦法一時半刻完成,更關鍵的是,外部局勢的高度不確定,誰知道川普會不會哪天又變了?
舉例來說,市場原本預期,印度是美國製約中國崛起的最佳槓桿,不料,川普近期竟然因爲印度跟俄羅斯買石油,給予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導致印度紡織、珠寶與蝦類出口重創,還可能失去美國龐大的市場。
鮑敦川也發現,近來也有不少長年耕耘美國市場的企業,開始聚焦如何分散市場至歐洲、中東或其他新興南向國家,「越來越多臺商問:『如何降低對北美的依賴?』」
他形容,這些臺商過去是爲了維持北美市場優勢,被迫調整在大陸、東南亞的生產基地及供應鏈,如今移轉的邏輯,變成「如何遠離美中衝突,開展新市場貿易框架」。
鮑敦川說,有不少企業考慮未來三年內,將原本七至八成出口集中北美的模式,逐步轉往歐洲、中東等新興市場。而這樣的策略,也直接影響下一步的設廠選擇,例如,若是瞄準歐洲市場,印度與英國、歐盟近期陸續談籤的FTA,就使印度具備設廠優勢。
但若還是以美國爲主要市場,美國對印度關稅大戲尚未撥雲見日前,在印度設廠就顯得利弊難料。
川普近期竟然因爲印度跟俄羅斯買石油,給予高達50%的懲罰性關稅。 路透
對於想棄守美國市場,轉戰歐洲、中東的人,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也提到了一個「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選擇:中國大陸。
李益甄分析,東南亞雖具備低稅率優勢,但在產業聚集、基礎設施、完整供應鏈與製程深度上,仍難與大陸相提並論。特別是在高階製程、關鍵零組件與上下游協作環節上,大陸短期內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此外,中國大陸與歐盟、中東這些地區都談有貿易協定,貿易障礙相對少,再加上大陸本身優勢,使得許多高附加價值產品仍以中國生產爲首選。
換句話說,在川普極限施壓下,中國並未出局,未來的世界局勢,會愈來愈走向分區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