檯球熱潮再起!從街頭巷尾到千億賽道,政策與資本已開始發力

近年來,檯球運動在中國悄然復興,不僅重新點燃了無數檯球愛好者的熱情,更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成爲一項千億級別的產業。這一切的轉變,離不開中國選手在斯諾克世錦賽上的輝煌成就,尤其是趙心童在2025年5月6日凌晨以18:12戰勝三屆世錦賽冠軍馬克·威廉姆斯,奪得冠軍的歷史性時刻,成爲了檯球熱潮的導火索。

趙心童奪冠

趙心童的奪冠,不僅爲中國檯球運動贏得了世界榮譽,更在國內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檯球熱”。奪冠當晚,全國多地臺球廳爆滿,甚至出現“提前三天預約臺位”的現象。成都、杭州等城市的檯球俱樂部訂單量激增200%,不少家長帶着孩子諮詢檯球培訓課程,檯球這項運動逐漸擺脫了“街頭娛樂”的標籤,成爲青少年職業化教育的新選項。

趙心童的成功,讓無數年輕人看到了檯球的另一種可能性。他的成長經歷——從12歲休學練球到禁賽後涅槃重生——被視爲勵志範本,激勵着更多年輕人投身檯球運動。

檯球產業的復興與升級

檯球運動並非一夜之間復興。實際上,檯球在中國有着深厚的歷史積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露天台球桌遍佈街頭巷尾,成爲當時最受歡迎的娛樂方式之一。然而,隨着電子遊戲和其他運動、娛樂方式的興起,檯球逐漸淡出主流視野。

近年來,檯球賽事體系逐步完善,短視頻平臺的傳播也爲其帶來了新的流量。特別是中式檯球賽事的崛起,如中式檯球國際大師賽,已經成爲幾十個國家參與的頂流國際賽事。賽事獎金的不斷攀升,如鄭宇伯在中式檯球國際大師賽中奪冠,獨攬500萬元人民幣獎金,更是吸引了大量年輕觀衆的關注。

此外,檯球產業在場館運營、設備智能化等方面的創新,也讓這項運動開始越來越適應現代娛樂消費的需求。無人自助檯球廳的快速普及,成爲檯球熱潮持續升溫的重要推手。這類球房以輕量化、智能化、低成本顛覆傳統模式,實現了24小時營業、掃碼開臺、人臉識別等功能,精準滿足“夜貓族”需求,同時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

檯球成爲情緒的出口與社交新寵

在快節奏和高強度競爭的現代社會,檯球運動以其低門檻、低壓力的特點,成爲年輕人緩解焦慮、平衡生活的秘密武器。下班後打兩小時檯球,比刷手機更能讓人放鬆身心。檯球廳不僅成爲朋友聚會、商務洽談的熱門場所,更成爲年輕人社交的新寵。

數據顯示,2024年自助檯球廳消費者中,40.6%的人每週光顧3-4次,超半數用戶認爲檯球是“性價比最高的解壓方式”。這種“低成本治癒”特性,讓檯球在KTV、密室逃脫等傳統娛樂方式式微的背景下脫穎而出。

從貴族運動到平民狂歡

檯球的歷史可追溯至15世紀的歐洲貴族遊戲,但真正讓其在中國紮根的,是本土化改造後的“中式檯球”。規則簡化、節奏加快、設備親民,使其迅速成爲街頭巷尾的國民運動。近年來,檯球產業的升級更讓其煥發新生。設備智能化趨勢下,AI陪練系統、VR技術等的應用,讓檯球運動更加科技化、趣味化。

山東、廣東、江蘇佔據全國檯球企業數量的42%,形成產業集羣優勢。江西省玉山縣依託年產25萬張球桌石板的產能,供應全球70多國,構建起覆蓋研發、生產到培訓的全產業鏈,成爲全球最大臺球器材生產基地。

江西玉山年均舉辦6場國際賽事,帶動文旅經濟收入超15億元。並打造了國際臺球學院、世界檯球博物館,形成完整產業鏈。從“街頭野球”到千億產業,檯球完成了從運動到文化的躍遷。

檯球熱的可持續性挑戰

儘管檯球熱潮持續升溫,但其可持續性仍面臨諸多挑戰。專業人才斷層首當其衝,儘管培訓市場火爆,但教練水平參差不齊,職業化培養體系尚未完善。同質化競爭愈演愈烈,大量球房依賴“美女助教”“低價團購”引流,缺乏差異化服務。行業還需徹底擺脫“煙霧繚繞”“社會青年聚集地”的刻板印象,塑造健康運動形象。

值得期待的是,政策與資本已開始發力。國家體育總局將檯球納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北京、成都等地對民營球房提供補貼;紅杉資本、高瓴等機構投資“智慧球房”項目,推動行業標準化。這些舉措爲檯球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