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證券:軟鏡資源不斷下沉 國產化率提升前景廣闊

智通財經APP獲悉,太平洋證券發佈研報稱,基於近年來軟鏡資源不斷下沉,而國產設備的性價比優勢在低等級醫院凸顯,一級、二級以及未定級醫院的採購佔比逐年升高;疊加部分沒有與日企實現深度綁定的三級醫院,可替代空間廣闊。此外,選擇超聲、CT設備的國產替代進程作爲參考,經過不斷的升級迭代,這兩類國產設備性能趨於成熟、國產化率由此不斷上升。國產軟鏡憑藉逐步升級的主機、不斷完善的鏡體,以及逐步累積的認可度、更低的價格,國產化率提升前景廣闊。

太平洋證券主要觀點如下:

軟鏡篩查需求大、滲透低,市場空間可期

軟鏡有助於提升診療效率,可增強院端盈利能力。軟鏡已應用至消化、呼吸、肝膽、泌尿等多科室診療場景。相較於其他影像設備,軟鏡兼具高分辨率與實時可視化的特性,輔以鏡下器械可實現高效診療:在診斷中可顯著提升各醫學領域的診斷效率和準確性,爲食管、胃部疾病診斷的首選手段、金標準;在治療中可提高治療的精確性和安全性,顯著縮短患者恢復時間,減少手術風險和併發症。

支付方面,普通胃鏡、腸鏡等檢查項目被列入醫保,職工醫保報銷約70%-90%,城鄉居民醫保約50%-70%,爲支付端掃清障礙。此外,開展軟鏡篩查還可增強院端盈利能力:保守估計,對於大部分消化門診年診療人次破萬的二級及以上醫院來說,軟鏡診療可成爲院端的盈利項目。

政策助力軟鏡普及,2020-2030年期間累計市場增量約930億元。我國癌症高發,尤其消化道及呼吸道癌症患者人數均爲全球第一。但我國胃癌軟鏡篩查滲透率處於較低水平,早期胃癌診斷率和五年生存率遠低於日韓。

腫瘤早診早治系國家重要健康目標,爲軟鏡普及提供了政策保障;設備更新進入招標階段且2025年初審批金額又創新高,有望加速軟鏡放量進程。以2030年我國早期胃癌診斷率達到20%爲測算基礎,我們估計2020-2030年期間軟鏡的累計市場增量約930億元。

行業壁壘高築,國產破局提速

多方位高築行業壁壘。軟性內窺鏡行業壁壘高築、護城河較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產業端:國產軟鏡發展時間短,起步落後於日本約40年,且過去存在的核心零部件卡脖子狀況進一步限制了產業發展。(2)產品端:①狹小空間內的集成化對技術、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②微小光學系統中的功能創新迭代造就更高壁壘。(3)需求端:①產品打磨需要與臨牀醫生的長期配合;②高粘性導致市場教育先發優勢明顯;③系統封閉性致使採購時院端對鏡種豐富度的要求提高。

龍頭產品豐富度媲美外資,實力造就認可度

主機性能方面,國產龍頭經過多年追趕,在畫質、染色等重要指標上已逐步追平進口。同時,高分辨畫質輔以AI,使篩查效果得到提升。配套鏡體方面,頭部企業在彎曲度、視場角等基礎指標與進口相當,並拓展了十二指腸鏡等高複雜度鏡種,實現了雙焦、光學放大、超細等高端技術突破。國產企業不斷縮小與進口的產品差距,在設備評選、臨牀試驗取得優異成績,逐步被院端認可,同時兼具價格優勢。

目前,國產龍頭與進口的產品在打磨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比如鏡體的操控性上,奧林巴斯的RIT功能、富士的ColoAssist技術較強。此外,梳理其餘國產廠商情況,其產品在主機、鏡體上均與國產龍頭存在較大差距,短期不會對國產龍頭形成太大幹擾。

國產份額持續提升,天地廣闊龍頭大有可爲

2024年軟鏡CR5佔據超80%的市場份額,其中奧林巴斯市場份額超40%,主要系其在上游原料供應及部件製造、染色技術、終端銷售、售後服務各個環節建立起閉環壁壘。隨着國產產品升級以及認可度提高,2019-2024年軟鏡國產化率提升22.56pct至28.33%。國產替代逐步從低等級醫院輻射至三級醫院,2024年三級醫院中軟鏡國產化率已超20%,2025年前兩個月該數值又創新高。

風險提示:設備招投標回暖不及預期風險,設備集採降價風險,高端產品推廣不及預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