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歐海纜論壇 我倡風險管理

海纜安全不只是技術議題,也是重要的戰略議題。但海纜相當脆弱,不僅容易受天災破壞,近期更頻傳遭人爲蓄意破壞。本報資料照片

外交部昨舉辦「二○二五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外交部長林佳龍在論壇開幕式中提出「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呼籲各方合作推動維護、監測系統與快速應變機制,並且建立情報交換、預警通報管道。賴清德總統接見論壇外賓時更表示,臺灣十分願意與歐洲等民主夥伴對於海纜等關鍵基礎設施,一起提升安全及韌性。

臺歐海底電纜安全合作論壇由「科技、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DSET)、「福爾摩沙俱樂部」及外交部主辦,福爾摩沙俱樂部年會也首度移師臺北。

林佳龍在論壇致詞指出,海纜安全不只是技術議題,也是重要的戰略議題,牽涉到經濟安全、民主韌性和國際秩序;然而,海纜相當脆弱,不但容易受到颱風、地震、海底土石流等天災破壞,近期更遭人爲蓄意破壞,這已經形成全球威脅的一環,不但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嚴重的議題,必須果斷採取行動。

林佳龍說,臺灣是重要的通訊網路節點,有非常多國際海纜經過臺灣周圍,連結印太、北美和歐洲,這樣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臺灣不只有戰略的重要性,也必須確保海纜的連結。他強調,韌性不能視爲理所當然,臺灣不斷投資緊急維修資源、替代線路、設施升級更新等工作,同時也深信沒有一個國家可單獨確保海纜的安全,所以我方纔會啓動海纜風險管理倡議,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建立一致的標準做法。

根據「國際海底電纜風險管理倡議」內容,各方同意海底通訊與電力傳輸電纜是全球連結與能源交換的關鍵基礎設施,同時認知日益增加的環境風險、意外損害、破壞行爲、複合式威脅及地緣政治風險等,正危及海底電纜基礎設施之安全與穩定;各方重申共同致力維護一個自由、開放、安全且具韌性之全球環境,以強化在海底電纜之保護、發展與永續合作爲目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