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股東會/董座張安平:沒水泥做基礎 難有半導體等產業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右一)。 記者謝柏宏/攝影

臺泥(1101)27日召開股東大會,董事長張安平表示,社會上有很多投資都在半導體產業,有人問他:「你們水泥公司可以活到一百年嗎」?他的答案是百分之百!因爲沒有水泥作爲基礎建設,根本沒有半導體與其他產業。

張安平表示,水泥產業爲社會貢獻的不只是建築,像是半導體等產業產生的工業廢棄物,「都是由我們水泥廠在協助去化的」。

展望未來,張安平表示,今年的經營成果可能不見得比去年理想,面對種種挑戰,臺泥將加倍努力,持續推動轉型與創新。值得期待的是,隨着佈局逐步落實,臺泥對明年的展望審慎,努力希望有能夠更好。

張安平強調,在全球政經局勢日益複雜之際,臺泥的「在地深耕、全球佈局」策略,展現了抗風險的穩健力。臺泥不追逐短期利益,而是穩健擘畫長期價值。

面對地緣政治與經濟放緩,張安平指出,臺泥將持續優化策略,建立多元供應鏈,強化財務管理,堅守「東西並進、南北平衡」的國際佈局,化不確定爲成長動能。

張安平認爲,未來的領先者不只是適應變革,更是積極創造改變的推動者。從製程升級、綠電維運到零碳運輸,臺泥今年全面導入人工智慧(AI)技術,包括水泥生產線預警、智能眼鏡遠端作業、無人機巡檢及智能採礦等四大領域。

他說明,臺泥旗下歐洲子公司Cimpor已在六國25座工廠導入超過萬組AI × IoT智慧監控系統,爲生產線裝上「智慧大腦」,實現即時預警與預防性維護。工程師配備RealWear AI智能眼鏡,只需語音操作即可獲得資料、接通遠端支援,並精確執行維修指令,與SAP系統無縫整合,打造高效率作業環境。

大陸方面,臺泥在廣東英德廠透過AI無人機以預設航線自主飛行,無需人力介入,即可完成光電案場與水泥廠設備的日常巡檢;臺泥江蘇句容廠與廣東英德廠陸續導入無人電動礦卡,AI可自主規劃最短行車路線並即時避障,搭配遠端監控確保安全與效率。

根據計算,句容廠每年可節省約新臺幣2,531萬元的燃料與人力成本,減碳約1,542公噸,五年投資報酬率預估近30%,而英德廠則預計每年減碳3,344公噸,創造新臺幣3,847萬元的節能效益,持續擴大AI科技的永續價值。

臺泥總經理程耀輝也提及,2024年7.2級超大地震對臺泥在花蓮和平20年老廠區造成了多少內傷,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面對及療愈,光是電廠停機36天及設備損壞修復、增加卸煤及運費、蘇澳和平水泥廠及港口設損壞修復就花了23億元以上。

程耀輝指出,在轉型時代,風險與機會並存。「綠色能源雖是我們聚焦的成長動能,但市場波動、政策變數與跨國經營挑戰,也不可輕忽」。

他以臺泥在歐洲的合作伙伴Stellantis公司爲例,其 2024年營收與獲利皆呈現大幅下滑,正反映出在全球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合資項目也會受到市場節奏與政策變化的挑戰。同時,全球外匯市場波動加劇,臺幣對美元與歐元的暴力升值,程耀輝也表示也會影響臺資企業包含臺泥在內的會計評價。

延伸閱讀

臺泥股東會/總經理程耀輝:若無綠能與國際佈局 營收恐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