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泥董座張安平:正視水泥不公平競爭 公會擬申請傾銷調查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記者謝柏宏/攝影
臺泥(1101)董事長張安平昨(27)日表示,臺灣對進口水泥採零關稅,國內企業須繳納碳費,但進口水泥不用;另外,在政府針對越南進口水泥課徵反傾銷稅後,進口商迅速轉自印尼與日本進口水泥。雙重負擔下,對臺灣水泥業是嚴重不公平,呼籲政府正視進口水泥不公平的競爭。
財政部今年7月才宣佈,針對越南進口水泥及其熟料課徵最高23.2%反傾銷稅,但本土水泥業界近期發現,進口商已迅速轉向自印尼與日本等國進口水泥與熟料,形成所謂「移轉效應」。據瞭解,臺灣區水泥公會已開始蒐集相關資料,考慮再次向政府提出新一輪進口水泥傾銷調查申請。
張安平表示,財政部近期針對大陸產製的啤酒及鋼品課徵臨時反傾銷稅,顯示政府在其他產業迅速啓動保護措施,反觀水泥公會過去經過一年半溝通,政府纔對越南水泥課徵反傾銷稅,然單一國家課稅難以完全解決問題。
臺泥董事長張安平談話重點
對於水泥公會針對印尼及日本進口水泥,將向政府申請新的傾銷調查,張安平並未正面迴應。
他直言,臺灣水泥廠的角色不僅在於確保基礎建設自主供應,更是「城市淨化器」,長年協同處理垃圾、協助去化半導體廢棄物並再利用營建廢棄物,已成爲社會永續重要基礎設施。若放任高碳排進口水泥傾銷,等同放棄水泥窯協助社會解決環境問題的功能,也使國內閒置產能無法發揮,削弱了臺灣建設自主性與減碳努力。
數據顯示,越南和印尼兩國水泥年產能各高達1.43億和1.39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約50%,使得他們有龐大過剩產能向外傾銷。
根據亞洲水泥生產商友好協會(ACPAC)最新資料,臺灣2025年預估進口熟料與水泥合計將超過355萬噸,遠超鄰近的韓國與日本,顯示臺灣對低價進口水泥過度依賴。
張安平指出,臺灣本土產能足以應對國內需求,但東南亞進口高碳排水泥每噸便宜500至700元,未來課徵碳費後價格優勢將會繼續擴大,恐對本土產業鏈與就業造成衝擊。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資料,今年1-8月臺灣進口水泥及熟料量和去年同期相比,印尼成長54%,越南下降10%,突顯7月下旬政府對越南進口水泥課徵反傾銷稅後,已出現「移轉效應」。
張安平強調,臺灣是全球少數進口水泥零關稅的國家,國內企業必須繳納碳費,進口水泥卻沒有碳費負擔,「進口的碳都算在臺灣身上,出口的產品卻要照繳碳費,嚴重不公平」。
延伸閱讀
臺泥攻循環經濟 搶百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