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用大數據找出事故熱區 「道安3健檢」對症下藥有成效

臺南市交通局副局長熊萬銀(左)與交通局智慧交安科長黃柏彰(右),21日赴交通部道安記者會說明當地道安改善成效。(蔡明亙攝)

交通部今首邀六都中臺南市政府交通局出席道安記者會,分享地方推動道安改善經驗。臺南市府透過大數據分析5年交通事故情形,健檢發現「行人、高齡及機車」族羣在當地事故佔比較高,因地制宜透過執法、工程及教育面來推行改善工作,去年A1事故死亡率較前年成功下降14.2%,行人事故死亡降幅也達10%。

臺南市交通局智慧交安科長黃柏彰說明,道安改善由中央與地方合作,任何可改善之處都責無旁貸,臺南市以大數據分析2018年至2022年共5年共20萬筆事故資訊,找出事故集中何時何地,針對肇因推動改善工作。

黃柏彰指出,臺南配合中央政策因地制宜祭出防制策略,陸續推動易肇事路口改善、路口轉向衝突改善、通學環境改善、特殊路型改善、科技執法、高齡事故防制等9大重點工作,並陸續推動人本交通改善、大型車專案檢討、機車駕訓疊加、小黃公車有愛升級等6項專案計劃。

臺南市針對事故率較高族羣「行人、高齡及機車」推動3大健檢工作,黃柏彰表示,臺南市機車持有率全臺第二高,爲重點事故族羣之一,佔比68.2%,有高齡無適格駕照、大型車涉入等特性,且自撞死亡率較高、側撞發生率最高。

臺南市府對此,積極改善易肇事路段、降低路口轉向衝突,持續檢視相關設施合宜性予以優化,針對高齡者及青年族羣推動無照關懷計劃、機車駕訓補助含暑期快考專班、駕訓疊加補助,同時深入校園及社區辦理安全駕駛教育活動,傳達正確用路觀念。

行人事故健檢部分,臺南行人事故年齡以65至80歲高齡者居多,事故時段於18至19時爲相對高峰,主肇因多屬人爲分心和違規行爲,含未禮讓行人、違規穿越道路及路口等。

對此,臺南市推動人本交通改善計劃,優化行人專用時相、標線型人行道、綠底行穿線、庇護島及行穿線退縮等人本設施,並申請國土署補助改善通學步道,同時搭配大型車入校園等互動式宣導,並推廣大臺南交通教育主題館,讓交通安全觀念由孩童紮根並有效傳達給父母及長輩,深化交通安全觀念。

高齡事故健檢也發現,臺南人口結構高齡化,佔比六都第二高,風險意識較不足,事故佔比42.6%,高齡者有反應時間長、集中度差、駕駛習慣不佳等特性。

臺南市府推動高齡交通事故防制計劃,透過工程、教育、執法策略,完善高齡長者通行空間安全性及連續性,建置緊急救護優先號誌,並提供多元運輸服務,持續啓用小黃公車路線,滿足高齡者交通需求,另結合民政、衛福、宮廟等多元管道強化教育宣導,提高用路安全意識。

黃柏彰說,去年事故防制成效顯著,全年A1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前年減少25人,降幅14.2%、行人死亡人數也減少2人,降幅10%,符合中央政策所訂7%降幅目標,顯示防制措施逐步見效。

黃柏彰表示,依大數據分析,交通事故主因多來自不良駕駛行爲與風險意識不足,市府滾動分析易肇事時段及熱區,提升警力曝光率,並執行酒駕、大型車違規、闖紅燈、未停讓行人、超速等專案取締,於事故熱區增設科技執法設備,提高執法效能。

臺南市交通局副局長熊萬銀也說,交通安全改善工作是一項長期挑戰,臺南在公共運輸面,南部與北部仍有落差,市府近年強化路口改善與通學環境等,配合中央政策擴大防制力道,朝零死亡願景邁進。

此外,熊萬銀提到,去年市府也啓動兩車道全面取消禁行機車,但因每人左轉駕駛技術有異,仍會保留機車待轉區,今年也會陸續擴大辦理,預計今年底前全臺南市都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