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鹿耳門溪減淤工程蚵農不滿意 水利局說原因
臺南市水利局已完成鹿耳門溪出海口的減淤工程,並設有長150公尺的束流設施。記者鄭惠仁/攝影
臺南市鹿耳門溪出海口長期淤沙,爲讓船筏順利進出,每年都要疏浚,爲了有效解決問題,經水工模型測試,規畫有效的減淤方案,整個工程已在牡蠣養殖季開始前完工。但最近蚵農發現,出海口還有明顯淤沙,甚至有船筏擱淺,擔心10月到明年6月放養季,仍會出入不方便,要求找出原因,徹底改善。
南市水利局長邱忠川表示,多次前往瞭解,並與成大的設計團隊檢討原因,初步認爲是上月下旬穿過巴士海峽的「樺加沙」颱風,挾帶強大的西南氣流,帶來大量的泥沙,使得鹿耳門溪出海口北側淤沙所致。邱忠川說,幸好颱風前有這一防淤沙工程設置,否則情況會更嚴重,將針對新出現的問題和顧問公司、設計團隊研擬措施,補強工程,有效降低颱風帶來淤沙的問題。他說,任何工程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天威難測,有問題出現纔可找出原因並改善,讓設施更完善。
鹿耳門溪口因上游彙集嘉南大圳排水路、溪南寮大排、土城仔大排,以及竹筏港多個排水,長期累積排水泥沙,加上河口地勢平緩,流速不足,更受海岸地形、潮汐影響,海岸漂沙沉澱在溪口,使得出海口長年淤積,退潮時影響漁民進出港航行安全。爲此,市府每年都疏濬,但還是怨言不斷。
水利局爲了有效改善這一長期問題,委託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辦理「鹿耳門溪口海岸監測調查及淤沙問題之研究評估」,透過基本資料收集、地形測量、海象觀測及數值模擬分析等作業,研究歸納鹿耳門溪口淤淺機制,並規畫河口減淤改善方案,減淤改善工程包含航道疏濬、設置束流工、養灘及後續成效監測。其中束流設施長度150公尺,以混凝土基樁衝樁方式施作,疏濬的沙土養灘,總經費5千多萬。整個工程已在10月牡蠣養殖季之前完工。
但養殖季開始後,蚵農反映,檢淤效果並沒有那麼好,有船筏進出中發現,出海口還是有淤沙,而且日前有一艘船筏擱淺,等到漲潮時才脫困。蚵農說,目前牡蠣養殖季雖已開始,但多數人還未放養,等天氣穩定,確定肥有颱風來,纔會把蚵棚托出海放養,擔心到時候,會再出現擱淺問題,希望能改善。
臺南市水利局已完成鹿耳門溪出海口的減淤工程,並設有長150公尺的束流設施。記者鄭惠仁/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