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花蓮接連風災 彭啓明:減碳已非「做功德」 不做不行
環境部長彭啓明(前排中)26日下午到成功大學出席「淨零科技戰略暨產業永續高峰會」。(曹婷婷攝)
環境部長彭啓明26日下午到成功大學出席「淨零科技戰略暨產業永續高峰會」,針對極端氣候接連造成臺南、花蓮嚴重災情並衍生大量廢棄物,他說,氣候變遷以前讓人覺得是「做功德」是不得不做,但現在是不做不行,尤其要把廢棄物當資源看待,天災更凸顯韌性重要,「產業源頭減碳、提高韌性」才能應付極端氣候變遷。
彭啓明提到,從7月至今與行政團隊忙着應變、重建、復原,一直不斷循環,光是7、8月每週到臺南1至2次,因爲遭遇好幾場極端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極端暴雨導致臺南的屋舍石棉瓦、太陽光電受到很大損害,這是過去沒有遇過的災情;這周花蓮也遭遇堰塞湖洪災,2天下了800毫米雨量,在在顯示氣候變遷已近在身邊,我們必須去面對。
彭啓明強調,「產業源頭減碳、提高韌性」才能應付極端氣候變遷。(曹婷婷攝)
彭啓明說,企業都知道氣候變遷議題很重要,大家也都有在投入,但他必須說,以前有一點像是「做功德」,基於責任而不得不做,可是做了,對產業卻像是一種負擔。他告訴在場業界人士,環境部升格之後成立氣候變遷署,這2年先是訂定碳定價,後續也要推動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可望帶動減碳產業迸發,他強調「減碳是一個商機」。
他說,環境部今年啓動百億綠色成長基金時,他就放上一張成功大學名譽教授陳志勇描繪了減碳「清明上河圖」,將臺灣減碳從能源、化工產業到個人生活、資源巡迴等,畫得清清楚楚,要做到減碳一定要讓產業帶動,成大這張圖把淨零、稀有貴金屬回收等變成一個產業齊聚一堂,圖中可見完整臺灣減碳供應鏈上下游,並標示出每一家產業,彰顯每一個人都是淨零一分子。
彭啓明強調,環境部非常期待產官學合作機制,淨零不是靠政府說,而是要帶動產業一起做,政府除了有遠大目標外,也會積極協助產業,把氣候變遷危機壓力,變成轉機與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