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屢釀災 環長:減碳不做不行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市區,災區居民26日繼續清理家園,淤泥及廢棄物堆滿街道。(範揚光攝)

花蓮光復鄉受災嚴重,化學兵進駐噴灑藥劑清消。(郭吉銓攝)

極端氣候變遷今年接連造成臺南、花蓮嚴重災情,環境部長彭啓明26日表示,以前談到氣候變遷、減碳,有點像是「做功德」,基於責任而不得不做,但現在是不做不行。出身馬太鞍部落的臺南市原住民議員穎艾達利哽咽的說,花蓮約三分之一土地恐需重新規畫利用,呼中央與地方政府規畫基礎建設與部落重建時,應傾聽在地聲音。

彭啓明昨在成功大學「淨零科技戰略暨產業永續高峰會」中表示,他從7月至今,每月忙着應變、重建、復原,7、8月每週到臺南1至2次,因極端暴雨導致臺南屋舍石棉瓦、太陽光電受到很大損害,這周花蓮遭遇堰塞湖洪災,顯示氣候變遷已近在身邊,必須面對。彭啓明強調,環境部期待產官學研合作,畢竟淨零不是靠政府說,而是要帶動產業一起做。

從出生到8歲都待在馬太鞍部落的穎艾達利指出,由於當地地質爲大理石與石灰岩,泥沙極爲細緻且不透氣,一旦乾硬將難以清理,進而影響田地恢復耕作,恐需長時間重建。另據衛星空照顯示,花蓮部分地區約有三分之一土地恐需重新規畫利用,籲應該傾聽在地的聲音。

穎艾達利認爲,從救難搜索、重新清理及重建家戶,甚至面對整個光復鄉重新規畫、重建基礎公共工程,不但時間漫長且經濟壓力大,需要大家的力量。災後物資援助也應視不同階段調整,避免一時涌入卻不符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