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國家美術館前導展開幕 用藝術向世界說臺灣的樣子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啓蒙」,沉浸式影像科技,將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許武勇等臺灣藝術前輩的經典作品,轉化爲環場影像,讓觀衆身歷其境,感受藝術家創作的時代氛圍與美學風格。記者陳宛茜/攝影

「黃土水先生的一句話啓蒙了我們,我們終於可以擡頭挺胸說,我們做到了。」臺南國家美術館(南國美)籌備處今天正式在南美館二館掛牌,同步展出「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啓蒙」,展出1950年前出生的158位藝術家、逾200件作品。此展同時也是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成立,由南美館進行策畫的首檔重量級展覽。

策展人白適銘表示,黃土水百年前曾呼籲創造「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啓發他策畫此展,文化部次長王時思表示,南國美是臺灣第一個用主題和斷代定義自己的館,希望用藝術向世界說明「臺灣人的樣子」;也啓動臺灣文化的詮釋和自我定義,「用我們真實的面貌,站回這個世界,拿回我們真實的名字,長回我們真實的樣子。」

南美館董事長遊文玫表示,此展展現藝術家如何堅持自我、創新求變,如何把創作與臺灣的美學、文化傳遞給全世界。此展內容代表近代的水墨油畫和雕塑、以及沉浸式展演,希望帶給臺南市民與全國民衆藝術的饗宴,相信也能帶給大家認識近現代美術深刻的反思。

王時思表示,此展是南國美籌備處成立的前導展。「臺灣漫長、動盪、流離的歷史裡面,藝術家不斷叩問我是誰?我們是誰?臺灣是什麼?」此展希望展出這個叩問的過程中,藝術家所凝結出來的藝術的作品跟精華,希望透過此展,用藝術跟文化在迴應這樣的扣問、迴應這樣的追尋,「在這樣危險錯亂的歷史裡面,試着找到自我認同的繩索,」

「臺灣的叩問與想望,從來沒有停止。」她表示,這個前導展只是一個開端,希望展出在藝術家追尋自我認同的歷程中,如何拿回了我們詮釋自己、定義自己,告訴這個世界我們是誰的主體權,「從承受歷史的發展,到站起來轉身自信地面向世界說我們是誰?我們長什麼樣子?我們由我們自己來定義。」南國美是臺灣第一個用主題和斷代定義自己的館,希望透過藝術史的爬梳,「拿回自己的定位、告訴世界我們是誰」;透過畫作「自信地面向世界說我們是誰、我們怎麼定位自己。」

臺南市長黃偉哲表示,去年臺南剛度過「臺南四百」,今年又有許多好的展覽在璀璨臺南開展。臺南美術館是在賴清德總統時任市長任內籌劃,如今將成爲國家級美術館,內心非常欣喜。

走進「福爾摩沙時代」展場,擡頭便可見甫從日本返國的國寶—有「臺灣維納斯」美譽的黃土水雕塑「甘露水」。策展人白適銘表示,黃土水百年前曾呼籲創造「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而展場終點放上雕塑大師朱銘的「太極對招」,兩個人看似對招,其實是在溝通與對話;一旁的展室都是描繪臺灣大山大水的山水畫,如林惺嶽的「激流」。他表示,「最後一間是我的內心戲,希望藉由大師的作品,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期望。」

白適銘表示,該展將分3階段接力展出,設定8大子題,包括:典範中的集體意識、地方身分的發掘命名、新舊地景的共存消長、身體符號及其時代標記、文化版圖移轉之衝撞融接、走向世界的自我定位以及土地迴歸的自主思考等議題。「希望透過8個子題,一邊梳理自己,一邊看到自己的微觀與宏觀」。

南美館說,展覽中可以欣賞到多件重要的前輩藝術家作品,如陳澄波從未曝光的《南海普陀山》、黃土水《甘露水》、張大千《廬山圖》及其他重要古物等,這些藝術作品既是臺灣美術歷史的縮影,也見證該時期藝術家的創新精神與對當時社會的深刻反思。展覽透過8大主題展示出臺灣美術的百年風華,並藉此再度喚起國人對本土文化的深刻思考與認同。

展中也有像「甘露水」一樣,消失多年又重新出土的作品。前輩畫家盧雲生1967年任職靜修女中時,曾受託畫一幅膠彩畫「漁樵耕讀樂堯天」,送給羅馬修道院。白適銘看到歷史紀錄,卻找不到這幅畫。他聯絡盧雲生家屬,家屬根據史料展開千里尋畫,終於在西班牙一間修道院找到,重新買回這幅畫。這幅畫畫出文人心中的理想世界,離鄉一甲子後返鄉,經修復後,首次在「福爾摩沙時代」亮相。

其中一間展覽室更設有沉浸式影像科技,將陳澄波、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許武勇等臺灣藝術前輩的經典作品,轉化爲環場影像,讓觀衆身歷其境,感受藝術家創作的時代氛圍與美學風格。

開幕儀式完成後,南美館也同步進行美術節捐贈感謝活動,向來自16名捐贈者共捐獻86組件作品的慷慨支持表達感謝。此次捐贈者包括藝術家陳春祿、高實珩、高媛、汪曉青、洪瓊華、耿晧剛;南美館1館建築師梅澤舍次郎家屬梅澤弘之;藝術家家屬吳郭爲美、蒲浩志、蘇小夢、蔡佳憓、洪頎茗與藏家張瑞樑、張淑文、蕭人豪及歐財榮等人,藝術家陳春祿最爲本次捐贈者代表上臺致詞外,南美館也表示,4月將推出「錯中錯.連環夢—陳春祿攝影典藏研究展」。

因應展覽的推出,位於2館5樓的南美春室The POOL也與資策會合作,推出展期限定套餐,融合視覺與味覺的五感體驗將同步登場,套餐以臺灣前輩藝術家謝國鏞的畫作爲靈感,將作品的色彩、意象轉化爲味覺創作,讓觀者透過餐桌上的藝術DIY體驗,感受時代流轉中的文化沉澱。此展期限定套餐將於展覽期間內供應,邀請觀者一同透過味覺與創作,探索「福爾摩沙時代」的藝術世界。

前輩畫家盧雲生1967年任職靜修女中時,曾受託畫一幅膠彩畫「漁樵耕讀樂堯天」,送給羅馬修道院。返鄉後首次在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啓蒙」亮相。記者陳宛茜/攝影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今天正式在南美館二館掛牌,同步展出「福爾摩沙時代」,展出1950年前出生的158位藝術家、逾200件作品。記者陳宛茜/攝影

南美館「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啓蒙」,擡頭便可見甫從日本返國的國寶—有「臺灣維納斯」美譽的黃土水雕塑「甘露水」。策展人白適銘表示,黃土水百年前曾呼籲創造「藝術上的福爾摩沙時代」。記者陳宛茜/攝影

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今天正式於南美館二館掛牌,同步展出「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啓蒙」,今天舉行開幕典禮。記者陳宛茜/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