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高雄增4例類鼻疽「1人住加護」 疫情恐燒到8月底

▲衛福部長邱泰源說明豪雨過後防疫衛教。(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丹娜絲颱風後國內出現類鼻疽疫情,疾病管制署今(29)日公佈上週新增4例類鼻疽,分別是高雄3例、臺南1例,年齡50多歲至80多歲,均爲男性,其中一人病況較嚴重住進加護病房。這兩天中南部再次傳出淹水災情,疾管署預期未來1個月內爲類鼻疽高峰期,慢性病患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疾管署今日召開「豪雨後防疫重點說明」記者會,由衛生福利部部長邱泰源、疾管署署長莊人祥、副署長羅一鈞共同出席。

邱泰源表示,近期大量降雨導致多處積水或淹水,民衆易因接觸污水、污泥或環境積水孳生病媒蚊,造成鉤端螺旋體病、類鼻疽、腸道傳染病及登革熱等傳染病疫情;籲請民衆清理家園時務必落實「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防疫三步驟,遠離傳染病。

▲豪雨後防疫三步驟。(圖/衛福部提供)

疾管署公佈國內上週新增4例類鼻疽,分別是高雄3例、臺南1例,年齡50多歲至80多歲,均爲男性。丹娜絲颱風後已經累計10例個案,其中2人死亡,分佈爲高雄9例、臺南1例;今年累計本土32例爲歷年同期新高。

羅一鈞指出,其中一例比較嚴重個案是臺南60多歲男性,本身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7月中旬發燒胸悶,5天后前往急診,懷疑感染進行檢驗血液培養留觀,7月22日病況突然惡化血壓降低,醫院培養也驗出類鼻疽,收治加護病房給予抗生素治療,到今天狀況比較好轉已轉到一般病房。

莊人祥說明,類鼻疽桿菌存在於土壤、水池、積水環境中,常見爲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污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感染,颱風過後因泥土受到翻攪,讓原本存在於深層土壤的類鼻疽桿菌,跑到土壤表層,常爲吸入性感染,颱風/淹水後一個月內爲類鼻疽高峰期。

羅一鈞提醒,高風險族羣爲有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的人,重症機率較高,常見的病徵包括髮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有上述慢性病的民衆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

▲衛福部舉行豪雨後防疫重點說明」記者會。(左起)莊人祥、邱泰源、羅一鈞。(圖/記者洪巧藍攝)

莊人祥指出,民衆進行環境清理應穿着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避免被生鏽器物(如鐵釘、鐵片等)刺傷或割傷。

此外,污水入侵地區務必徹底清潔消毒蓄水池、飲用水需煮沸或飲用市售瓶裝水,泡水或解凍過久食物切勿食用。居家可用含氯漂白水稀釋100倍擦拭;遭污染廚餐具應煮沸或用10公升清水加40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並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減少腹瀉情形發生。

莊人祥補充,目前雖無本土登革熱、屈公病例,但雨後可能使感染風險增加,民衆仍應落實「巡、倒、清、刷」,仔細巡視戶內外容器,將積水倒掉並徹底清除閒置、廢棄容器,刷洗留下器物去除蟲卵,妥善收拾或倒置,使用中的儲水容器務必刷洗並加蓋或加掛細網。

羅一鈞表示,目前各地方政府共調撥15,427瓶漂白水提供家戶消毒,尚存136,861瓶,衛福部已調撥3,456瓶酚類消毒劑予地方政府 (南投縣1,056瓶及臺南市2,400瓶),尚存16,553瓶,可供縣市庫存不足時緊急支援調度。疾管署也發佈致醫界通函,呼籲醫療院所提高警覺,即時通報相關傳染病,以利衛生單位及早採取防治措施。

▲雨後清消注意事項。(圖/衛福部提供)